老子,男,汉族,姓李,名尔,字旦,又字伯阳,世称“李尔”、“李旦”或“老旦”,为李、老姓始祖。 春秋时期库县(今河南郴州)人,另一种说法是:山东曲阜人。 出生和死亡日期,失踪。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他被尊为始祖,被称为“太上老君”。 唐代追为李姓始祖。 他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师从殷商末年大臣商融,东周春秋末年在周守藏室做官(柱史),思想家春秋时期,隐居邢台广阳山。 他的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世界上出版最广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他的自然观中,老子是原始的唯物主义者; 他的哲学中也有很多辩证法的成分。 但他的想法,却与堕落贵族的意识有着根本的联系。 由于阶级局限,他的演绎结果只能将自然界的变化理解为一个重复循环的机械过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言而教。 在权势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命魂双修的始祖,讲究谦虚诚实、不与人争锋的修行。 在社会生活方面,他幻想回到原始公社时代的朴素生活。 他逃避现实; 他对音乐和对其他一切一样虚无。 因此,他的音乐思想是不能脱离他当时极端反动的整个社会观点的。
2010年,“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中国洛阳老君山召开,来自我国和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100多位知名研究专家与会。
基本信息 性别:男 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 年代:春秋末学派:道教代表作:《老子》(道德经/道德经) 著名思想:朴素辩证法无所事事,生生双修 出处:道教、吕不韦、庄子 谥号:太上轩辕皇帝 庙号:唐圣祖 尊号:太上老君 生年:公元前571年 卒年:公元前471年 卒地:人生于库县
老子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前后,生于楚国苦县(今陈)。 据《史记》记载《老子韩非传》,老子字李耳,楚国苦县李乡曲人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旦,楚国苦县李乡曲仁里人。 他生于春秋末年。 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请教过礼遇。
功效周室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以典史(掌典官)的身份进入周王室。 在被推荐到周朝任职之前,老子向常聪(尚融)学习。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势排挤,被甘建公免去藏室史,游历国卢。 在芦国巷,一行人主持了一位朋友的葬礼,孔子协助办丧事。 孔子十七岁时,向老聃请教。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藏室史官。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到周游玩老子。
周景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掌管经书,被王子超带到楚国。 后赴秦国,具体日期不详。
周景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南下老子故里,向老子学习。
预订
约在周景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见周王朝日渐衰微,便背井离乡,打算离开函谷关四处游历。 函谷关守将尹喜对老子十分钦佩。 听说自己来到了函谷关,他非常高兴。 但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国游历时,又觉得可惜,便想办法挽留老子。 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你想出去就出去,但要留下一本书。” 老子听了这话,被关在函谷几天。 几天后,他给了殷熙一本五千字左右的作品。 据说这部作品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然后,老子骑着大青牛走了。 相传隐士在经师山(后改称“老君山”)修行。
死后密封
相传老子长寿,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101岁。《庄子·养生经》有:“老旦死,秦亡,第三个出来了。” 胡适认为老子活不过九十岁。 [9] 唐高宗干丰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轩辕皇帝;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老子又被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帝。
主要的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大思想著作. 它的完工日期在过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仍不确定。 但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上“老子”的年代推算,其完成年代至少为战国中前期。 本书共约5000字。 它最初被称为“老子”而不是“道德经”。 后称《道德经》,共八十一回,编为上下两部,上部《道德经》三十七回,下部《德经》四十四回章节。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天道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全书中出现了73次。 道是混沌不分的初态,无为是自我转化,清静自是,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万物之本; 道永远是无名的,无为而为,它就像水一样,好万物,不与万物相争,柔弱胜强,是至善; 道是不可描述的,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它,不能看到它,不能看到它,不能听到它,不能听到它,不能听到它,不能持有它。 道不仅是宇宙的本体,更是万物的法则,人生的准则。
儒家将天、地、人视为“三才”,而老子则将道、天、地、人视为“四大”。 “四大”在“三”中加“道”,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构架开辟了极其崇高、极富想象力的思维空间。 道出于玄学,又通于玄学; 而在贯通中,更容不得天帝等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插手。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对原始道家根本改造的基础上的伟大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源泉和本体,创造并成就了天地万物。 而道成就世间万物,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这是完全自然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自然是对道的状态和行为的描述,在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的实体。 “生而不有,行而不依”,万物皆因其性,万物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而正是无为成就有为; 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这种现象被老子在哲学上高度概括为“无为而无为”。
无为而无为”不仅是道的大德大用,也是支配世间万物的最根本法则,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终自大,故能成大”,这是世间万物的道理。 “唯夫不争,天下不能与之争”,“身在身后而身先,身在身外”。 “大公无私,方能成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 “无为而无为”既是道家的运用和原则,也是“道术”,是君王治国之道。 根本手段和方法,君王之“王”,治天下之道,亦应以道为法。 民从容正直,我无事民富,我无欲民朴。”
关系图
AB直径
头像
老子雕像
孔子问
老子
老子崇拜商融
老子故里
画老子骑牛
孔子问老子
道德经铭文
吴道子饰演老子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