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家的隐逸思想

道家思想_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道家思想主张/

  道家的隐逸思想

  石飞翔

  在隐士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士人品格的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道思想相辅相成,是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 “废诸家、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并没有消失。 某些朝代的皇帝也非常崇尚道教。 道家思想对隐居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史《隐士记》中记载了许多因崇尚道教思想而隐居的隐士。 道家隐逸的特点是崇尚自然主义,对存在给出了不同于儒家的新的解释。 道教断然拒绝儒家所设计的圣人君子的种种美德。 道家认为,世界混乱的根源在于儒家圣人崇尚仁义,因为它违背“自然”,“不道德”,是社会有机体中的“多余制度”。 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抛弃儒家道德的人。 老子说:“圣人不仁”,应该“绝仁舍义”。 庄子曰:“退仁义,弃礼乐,圣人之心定”。 在儒家看来,这种“圣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但老庄认为这样的人不仅不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他是一个最有德行的人。 因为顺应自然就是有德,背离自然就是忘恩负义。 老子说:“上德不德,所以有德;下德不德,所以不德。” 上德是指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道德,所以不陷入虚伪,所以是有德的。 ,有德就是刻意追求道德。 行为也许不具有德性,但不免有虚伪,所以是不德性的。 圣人是“无德而至德”的人。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的事,就派使者带着重金来迎接他,许诺他为相国。庄周微笑着对楚使说:“黄金一千两,就是一个人。”利多,宰相也尊位。没见郊外有祭牛?养粮吗?我几岁的时候,衣服上绣着文字,就进了太庙。到时候,就算我想做一只孤独的海豚,又如何能得到呢?走吧,没必要玷污我。我宁愿玩脏书,也不愿做乡下人。如果你是克制,终身不为官,才能更快地实现你的野心。” 从庄子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自然主义,即主张按照自然的木象来解释自然和人。 它追求的是顺应自然的自由,反对儒家伦理道德教义,主张无成就、无追求,甚至“失肢、暗聪明、留行知,同大同,此为坐”。和忘记。” “坐忘”可以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达到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精神境界。

  就隐士思想的起源而言,中国隐士大多带有浓厚的道家气息,隐士似乎更接近道家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是隐士思想的重要来源。 归隐与道教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归隐并非始于道教,也不是道教独有,而是道教因“归隐”而得名。 萧平的父亲在谈到道教的起源时说:“单就道教而言,它的起源似乎可以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化背景来概括为隐士的社会实践。前者是指其思想理论的起源。” ,后者指的是其所依赖的社会基础。” 这就是说,隐居与道教的关系是隐居在前,道教在后。 先有隐居,后有道教。 是闭关产生了道教,不是道教产生了闭关。 无独有偶,冯友兰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明确指出:“隐士是‘想净化自己’的个人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认为世界是腐败的、无用的,无可救药。”失败主义者……早期的道教可能就是从他们中间产生的。” 同样,南怀瑾先生在《禅与道》一书中也说:“道教与其源于黄老、老庄,不如说道教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和老挝。更合适”。

  关于隐逸与道教的关系,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认识:

  首先,从隐逸概念本身来看。 隐,“隐”取“隐”之意:隐其锋,隐其机,以宁静无为应对世事; “仪”取“轻松于”之意:君王无事,群臣有事,安逸待业。 这两个方面恰好是道教文化的两个主要倾向。 换句话说,隐士的政治文化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与道教的政治文化精神直接相关的。 萧平的父亲曾将隐士的风格概括为“道家风格”。 隐居是政治上的不服从行为,但纯粹的隐居很难持久。 隐居除了起码的物质保障之外,还需要精神和理论的支持。 早期的隐居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必然行为,隐士并没有对自己的隐居行为考虑太多。 随着隐士主义的兴起,隐士越来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思想基础。 道家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其次,道教创造了“隐士哲学”。 道教与隐士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尧舜时代被子、牙齿、王泥、许攸、单卷等人的藏身之处; 季子假装生气,躲在殷末; 伯邑叔齐在寿阳的藏身之处; 姜太公在渭滨钓鱼,这样的隐居现象无疑是道教隐居的前兆。 从先秦的隐士到魏晋的士人,道教对中国古代的隐士传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影响晚清和后世的独特的政治现象和文化传统。甚至是现代社会,包括当代社会的休闲。 文化也与这一传统有关。 道教从隐士中出现,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父系社会不断分化的结果。 道家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隐士哲学。 道教对隐居的贡献在于,道教为隐居这种最初是无意识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自力更生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观念。 它将隐居从一种行为提升为一种哲学。 道家把“身隐”提升为“心隐”。 正是道教把“隐于山林”变为“隐于市井”、“隐于寺观”。 总之,道教为隐居提供了哲学基础; 道家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居哲学; 道教以隐居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