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从脱离人物画到成熟发展,始终受到禅宗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禅宗、道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绘画创作是艺术家气质的表现,通过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个性和心理。 画家心灵的渗透,使得画家画作的每一笔、每一山每一水,都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画家的心灵是否纯净、自由,可以从他的绘画环境中体验出来。 王维在《画述》中说:“本质上是形,神变相合,心亦是心”。 形神本来是一体的,之所以能变化得惟妙惟肖,是画家的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景物的结果。 结果。 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山水写自然人性,写我们的心灵”。 (《黄宾虹语录》)。 老子曰:“至虚极而守静,万物共力,我观而复之。万物如此,各归其本。归本谓之静……” ”(《老子》第十六章)。 这意味着人们尽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 他认为万物的变化都是循环的,变化又回到原来的起点,就是它的回归本源,等于不变,所以叫宁静。 人类几千年来的真实生活,比有形的东西重要,比无形的东西重要。 但在哲学上,主张“无”,主张“大象是看不见的”。 因此,在哲学和艺术中,就出现了“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香山翁曰:“须知,万木之中,无一是树;万山之中,无一是山;万木之中,无一是山。笔就是笔。有东西。”无处不在,故为夷。” (云阁《品香阁集》)。 这都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 古人所谓“一归诸法”,“一”与“万法”是“无”两个矛盾的方面,相互联系、转化。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理论:“法在何处?以一画为基础。一画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本。”见为神用,藏为人用,世人不知。。故画之法自立。立画之法,法不可生,法自立。 “一法通诸法,诸法合一则一法明化。” 一切回归一。 把“一”字理解透了,就掌握了“一切”。 从世间“有”的存在,逐渐回归到世间“无”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在与己和谐,外在与天和谐,使我们与生俱来的灵根始终相知。以及天地万物。 天、地、人、我融为一体,毛孔严密有序。 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会有敏锐的眼力,洞察和感受自然的脉搏,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赋予自然新的活力。 让你的作品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光芒四射,通过绘画唤起人们的心灵,提醒人们人生的哲理,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宇宙环境的热爱。
画家怎样才能满足于静静地观察一切,创作出自觉而感人的作品呢? 我们必须衡量天地万物。 一个人如果没有尺度,就没有宽广的胸怀,也就没有将万物融为一体的勇气。 俗话说:“相夫腹可载舟,将军额可跑马”。 这意味着人性是博大而慷慨的。 若有度,则能聚纳万物。 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人的身心之中,那么身心就会空无一切,身心就会达到一种清净。 才能达到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的真实境界,才能达到新的理念。 在法律中,奇妙的原则以一种超越大胆的转变状态传达出来。
画家在创作时怎样才能保持心灵纯净,达到“无人无我”的绘画状态呢? 性纯洁意味着净化灵魂。 “净”是清净心的意思。 冥想中的“心”字,并不是指控制血管、滋养身心的心,而是指控制大脑思维活动、控制精神、身体相应运动的“慧心”。 。 它是无形的,无形的。 “欲写其形,必写其神,必写其心”(宋·陈愈《藏意寰论论写心》)。 国画理论中的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的心,一类是画家的心。 历代画家都在不断地唤起本性的“真”灵根,放下世俗的一切妄想,净化心灵。 只有在艺术中,他们才能在沉思和观察中获得满足的光环。 石涛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他在宣城敬亭山度过了中年。 敬亭山山青水秀,寺庙众多。 除了念佛念经,他的闲暇时间就是吟诗作画。 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并提出了进步思想:“遍寻奇峰作草稿”、“师古创今”、“我有我法”、“笔墨应守”。与时俱进。” 学习石涛的艺术,首先要学习他面向自然的精神。 面对自然,如何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天地的和谐。 纯粹、确定、一种观点、一种真理、一种真理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精,“纯”与“精”相连,融为一体。 “静”字通常被理解为静止、心灵安静、短暂的出现。 “净”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形象。 首先,要求达到身、心、意的清净。 如果不纯净,一切都不可能。 经是天、地、人合一的象征。 从身清净到心清净,再从心清净回到身清净。 净化心灵带来开悟,长期反复发生性清净,排除杂念,有利于身心的宁静,激发自性的灵感,达到“性清净”的意境。从事物的表象中找出真相”。 用清净、清静的心来调节全身内外的能量。 作画时,要高度安静,专心致志,不受干扰。 你会感觉到你的体内有一种成熟的能量,它会在你的身体周围运转。 你就能从静止中平静下来,头脑也会焕然一新。 。
定力是沟通世间万物自然生命信息的桥梁。 专注可以产生智慧。 定中有智慧光。 光将照耀回来,照亮你的心,激活你的性,使人天首先响应。 智慧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智慧没有天生的本能。 只有远距离观察,才能清楚地认识世间万物的转化和诞生的规律,只有在“静定”的基础上才能反思。
观察就是观察心。 心灵的眼睛是清澈的。 这就是所谓的观察。 发自内心的观察可以产生智慧。 它可以观察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观察无形的事物,可以开启大脑的智慧,让心灵领悟自然的奥秘。 从改造自然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眼、耳、鼻、舌、身”调整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体。 观察也有两层含义。 一是回归观察自然; 另一个是启蒙,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 从色象的观点来看,又回到了无色无像的观点。 没有互根,一切都是从无到有。 ,从有回到无,就是“观察”的状态。
运气来自于观察,内照于外,心灵自然时时刻刻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能够完善自身,而不能在身外求天。 真理,从回归真理,是人的潜力。 回归本真,生命回归本源。 性质敏捷,体内能量汇聚,体内能量流转不息。 何慧心中生化汇聚,回归。 人们是有智慧的。 一旦发现了先天的潜力,他们就会明智而清晰,头脑将光滑,身体将轻而空,天将通地。 回归自然。 ,与天地之灵沟通,形成天人和谐的信息场。 在艺术的世界里,真意从物而得,妙境从心而生。 当境界与意向结合在一起时,生活就是悠闲的。 人与境界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 在国画领域,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书画家不乏其人。 黄宾虹山水画意境之所以如此雄浑、独特、新颖,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它赋予山水画的哲学智慧,蕴含宇宙,用哲学思维重构人间真善美的意境。 他指出“与物体完全相似而不相似的就是点画”。 他多次指出“太极图是书画的秘密”。 他认为太极图是天地形象的总览。 谈到绘画,他说:一钩是天,一钩是地。 它建立在自身先天素质的两极分化和后天知识的积累之上,二者互为基础。 懂得这些绘画原理,使他的书画创作超越了前人。 取得独特的成功。
绘画的创作就是灵魂的创作。 创造的水平完全取决于理解的水平。 老庄哲学和禅宗都反复强调悟性必须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 这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惊人地相似。 我们通常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创作时,要专心忘却一切烦恼,消除烦恼,观心见性,能够感悟。 逐渐进入绘画领域,我们可以体现无上的智慧,将自己有形的身体变成某种东西。 融入无限宇宙和万物之中。 心中若有天地之心,有日月之光,则身心一尘不染,清净如镜。 这样,人的气质就能与山水的气质相通,人的精神就会与山水的灵性相一致。 当心生念头时,万物都会有念头,启动自己身体的本能,生起先天正念,自性清净,身体平静,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会与万物融为一体。世界,所展现的奇妙境界,将通于先天,贯通后天,以智慧悟性,创造意念就能做到“似非似”,写其形,比其形。传其神,传其神,写其心。
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