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俭”德不仅仅是省钱,还能炼成神仙你知道吗

  我深深地认同崇尚勤俭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时常会想起那句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努力去践行它。作为一个信仰道教的人来说,我深知“崇俭戒奢”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今年6月8日的全国性宗教团体第十九次联席会议上,我们共同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我深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积极响应倡议,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珍惜物力资源。当我谈到道教文化时,我所想到的就是它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说到道教的“崇俭戒奢”,最著名的便是《道德经》中的那句经典表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俭”奉为“三宝”之一,这就是道教中崇俭戒奢的特殊重要性所在。实际上,《道德经》中关于崇俭戒奢的表达还有很多,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59章)等等。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提倡的崇俭戒奢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节俭戒奢,更包括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我看来,“俭”在道教中的实际意义是清心寡欲。道教文化强调“形神俱妙”,精神和物质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在精神上保持寡欲,物质上节俭,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心态平静、精神自洽的人更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低物质水平,更加有能力抵制奢靡享乐的诱惑。 此外,《道德经》中还有许多评判标准,其中“俭”被认为是符合“道”的要求,而“奢”则相反。对于道教来说,“道”是它最高的信仰。把“俭”和“道”联系在一起,使崇俭戒奢在道教中具有了宗教意义。在道教的教义、教规和信仰实践中,崇俭戒奢的内涵不断丰富,成为该教的重要道德和行为规范之一。 首先,道经戒律中有许多条文强调崇俭戒奢。例如,早期的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告诫信徒:“如果您希望长生,那就不要劳心思来赚钱保养身体,也不要因为没有功劳而偷人所得,不要吃五味,用旧衣裳,不要争斗世俗之事。”道教戒律《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提到“第八戒是:不贪求无度,不能一味地存钱不散,要节约俭省,助惠穷人”。 总之,道教文化中的崇俭戒奢是一种全面的思想体系。崇尚节俭和寡欲,也强调心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洽,同时具有道教信仰的特殊意义。在道教领域,崇俭戒奢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综合的生活方式。通过阅读上述戒律条文,我可以得出结论,崇俭戒奢不仅是道教宗教生活的行为准则,还与长生得道的关键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道教的历史实践中,道教先贤们经常将勤俭克己、戒奢苦修作为修行悟道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使心地虚散,物欲自然消失,久而自然能与道合一”。《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中也有“无忘俭约”一条,要求“去尘洗净,不必装扮;饥则食粗,不必奢华”。《玄门十事威仪·第十二》要求“所有物品,只需要节约简朴,不要浪费”,《无上秘要》引用《洞神监乾经》中的话说:“想要修行道路,必须遵循和天地一样简朴,远离奢华浮丽”。 从这些戒律条文可以看出,在道教中,崇俭戒奢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也与得道长生密不可分。道教先贤们经常将勤俭克己、戒奢苦修作为实现悟道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全真派丘处机祖师先后在宝鸡的磻溪和陇州的龙门山隐居,潜修了十三年之久。在这期间,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甚至没有烟火和好吃的饭菜。不仅是丘祖这样的先贤,以他为代表的“全真七子”也进行了同样艰苦的修行。他们主动节约物质条件,在清苦的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心性,领悟大道的真谛。元代袁桷的《野月观记》中描述了“北祖”孙真人在崇俭戒奢的生活中修道的一幕:“末后肠鳞白露,裤履如草,颇有道德之气”。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全真道的学派认为,首先应该能够耐劳苦,耕耘劳动,任何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居住必须由自己劳动来得到。我们奉行 着简陋、不浪费的生活方式,只有经历了严酷的生活才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这就是道教的崇俭戒奢在社会层面的作用,有助于支持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安宁。 无论是一个小家庭还是一整个国家,在某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有的资源、财富甚至人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加节制、不自觉自省地过度消费,就会导致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透支,以及较强者对较弱者的生存空间压榨。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我们需要应该养成知足常乐的习惯,并且上位者需要在顺应天道的同时,深谋远虑解决社会不平等现象,保证底层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为全体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 古代道教中流传着这样的一段对话:帝王向绝世神仙询问长生之术,而神仙则劝告帝王要崇尚俭约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记载,唐明皇召罗公远问长生之道,罗公远回答说:“陛下应该效仿唐朝和虞舜一样不追求过度,追求简约;和文景帝汉景帝一样,俭朴从身,养心养性。”此外,茅山高道笪净之上表皇帝,向他推荐了太上五千言,“从去奢、去泰、慈爱和俭朴做起,这是你我和百姓的共同帮手。”道教认为,崇俭戒奢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与天人合一的自然道法相辅相成的道教生态观。在道教的传统教义中,万物之中都蕴含着道的本性。因为道生一切,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道表达自身的过程,所以每一个事物都具有本质存在的价值。 然而,人类与自然界的相处不仅是相互合作的过程,也是相互争夺的过程。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道教认为我们应该控制对自然的取用程度,保持适度的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阴符经》说“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太平经》也说:“天道反杀,蠕动之类皆有知识,不轻易用于杀伤。有必要杀伐的时候,也要体恤生命,珍爱一切众生”。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到,道教主张任何时候都应该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遵循节俭为要的原则。 在道教的善书中,也涵盖了这个观点。例如,《太上感应篇》反对“无礼、浪费食物,随意摆弃五谷”。《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则倡导“拔苦助困、珍惜粮食”,反对“喜欢浪费,不注重勤俭节约”。这些道理以对错、赏罚的形式来告诫、引导人们崇尚俭约、戒除奢华。 总之,道教所倡导的崇俭戒奢,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标准,更是一种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在离开了自然的环境中,我们的生命与生态环境十分相互依存,所以道教倡导人们珍惜生命和保持适度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看来,道教的生态观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崇俭戒奢。我经常在经典中看到一句话:“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这种“不得已而后用”的观点,生动地体现了道教崇俭戒奢的理念。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崇俭戒奢一直都是传统美德。在我信仰的道教中,崇俭戒奢更是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宗教,道教的崇俭观念早已发展成为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不光是我们道教信徒,崇俭戒奢更是修真体道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崇俭的理念贯穿道教的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等多个层面。历史上的大师们也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崇俭戒奢的光辉榜样,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当前全国范围内推行崇俭戒奢运动,我们更有必要挖掘和弘扬道教崇俭戒奢的丰富智慧,继承发扬道教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提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