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此美德深植于国民的文化特性。文化中不乏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经典警句,这些代代相传的名言警句,传递着对勤俭节约的追思和向往。现在,这种崇尚勤俭值得我们更加深思。
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第十九次联席会议上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崇俭戒奢之风再次强调。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其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母体血脉,而“崇俭戒奢”则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理念。可以说,如今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崇俭戒奢”的价值观念已经被发扬光大。这一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
道教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多彩。当提到“崇俭戒奢”这一特殊重要的价值观念,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李聃所倡导的“俭”被誉为“三宝”之一,这也奠定了“崇俭戒奢”在道教文化中的基础。实际上,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话题还有很多,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12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假道如果,三年不成”(第41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48章)等等。这些表述展现出道教“崇俭戒奢”不仅具有物质层面上的“节俭戒奢”,同时蕴含着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意义。
道教文化中的“俭”不仅是物质上的节俭,更包括精神上的清心寡欲。在这种文化中,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精神上知足自洽的人面对较低的物质水平可以更从容,也更能抵御奢靡享乐的冲动。《道德经》强调“道”是最高信仰,将“俭”与“道”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崇俭戒奢宗教意义。崇俭戒奢在道教的教义教规和信仰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首先,《老子想尔注》告诫信徒:“求长生者,不需过度追求财富,不应利用强权以获取成就,不宜过于贪食,穿着应节俭朴素,不必迎合世俗。道教戒律《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的第八戒则重申了这一原则:“不可无休止地贪婪,积聚财富,而应常行节俭,关心安抚穷人。”
上述戒律条文清晰表明,崇俭戒奢不仅是道教宗教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而且与道教信仰中的长生得道紧密相连。在道教的历史实践中,崇俭戒奢常常被道教先贤视为修行悟道的重要方式之一。丘处机祖师是全真派的先驱,他在宝鸡的磻溪和陇州的龙门山隐居十三年,“烟火俱无,箪瓢不置”,过着清苦的生活。类似地,作为全真七子的代表,他们也经历着苦修、戒奢俭朴的生活方式,旨在通过降低物质生活水平来修炼心性,达到悟道的目的。
在道教文化中,勤俭克己、戒奢苦修被视为通向成功人生和道教认同的一种途径。钟离权在《太上洞玄佛祖统记》中强调:“守俭则足养,精于修炼,百祸不入,千灾难入”。更进一步地,他认为,“俭是长生之本,奢则化消之源”。
全真道教以耐劳苦、勤劳耕作为学习起点,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自己不能超越自身能力范围,因此全真道士们在居住、饮食和服装等方面,除非自主生产,否则不敢享受超出自身限制的任何福利,凡蓬垢疏粝、摒弃烦恼抱负的人,都会被视为良好榜样。金元时期,全真道士们通过自力更生的办法,在农业生产中更是表现得尤为出色,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这也突显了道教崇俭戒奢在社会层面的丰功伟绩: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从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资源、财富以及劳动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人们没有节制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付出未来发展透支的代价和强压弱的后果。因此,人类必须自我监管,懂得知足常乐。掌握政权的人们必须顺应天道,使资源合理地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道教中有一类经典的对话常被提及,皇帝向崇拜的道士请教长生术,而道士则劝告帝王崇俭戒奢。唐代皇帝明皇问罗公远关于长生之道,罗公远回答说:“陛下应继承唐虞之无为和文景之简约”,而茅山高道笪净之上表皇帝说:“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的宝贵导师。”
在道教中,崇俭戒奢的理念不仅体现在道教的行为准则和善书中,还体现在道教的生态学观念中。道教认为,“道”是生命的根本,一切有形的事物都包含着道的本质,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万物皆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然而,因为人对自然的利用与消耗,必然会伴随着不断取用和“盗用”的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道教认为,人类必须把对自然的取用控制在适当的“度”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在道教中,崇俭戒奢的重要性被广泛反映在经书和教义中。《太上感应篇》中反对“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中强调“矜寡拔困,重粟惜福”,反对“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这些经典的对错表述形象地引导着人们崇尚俭约,戒除奢华浪费的行为。此外,在道教生态学观念中,人们也必须以节约为前提,控制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阴符经》中,人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取用控制在适当的“度”内,实现“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太平经》也说:“天道不喜杀戮,蠕动的生灵皆有知觉,我们应该节制杀戮,而在有压迫的情况下才进行捕杀。”
在道教的经典中,强调“不得已而后用”,体现了道教崇俭戒奢的生态观念。这种观点认为,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谨慎控制,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使用。崇俭戒奢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教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传统的实体宗教,道教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崇俭戒奢不仅是道教信徒的重要行为准则,也是修行体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的崇俭观念渗透到了社会观、自然观及宇宙观等多个层面。在道教历史上,先贤们留下许多崇俭戒奢的光辉榜样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当前,全国宗教界正开展崇俭戒奢活动。在这个时刻,发扬道教崇俭戒奢的智慧就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道教先贤留下的崇俭戒奢的美德和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原载《中国民族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