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魏晋道教思想与文学以归隐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

魏晋道教思想与文学——以归隐、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的研究

编辑:于春梅

定价:39元

ISBN:978-7-5013-6717-7

发表时间:2019-05

装订方式:平装本

格式:16页

简单的介绍

先秦时期老、庄、黄老诸家的思想和学说统称为道家思想。 其中,保存在《老子》、《庄子》文本中的老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也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从思想价值上来说,本书所讨论的道家思想主要指的是老庄思想。 本书的重点是论述道教的思想内涵。 我们将忽略考据方面关于老庄及其著作的学术争论,而基本上遵循学术界的一般理论。 另外,在本书中,道教也被称为先秦道教、传统道教、旧道教,是为了区别于以道教为基础的玄学思想,称为新道教。

关于作者

于春梅,河北秦皇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毕业后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他在各种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负责编修《民国时期中国文史著作二十七类》、《灾害异料地方志系列》、《舒元伟红楼梦序》等。

书影

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

简介(摘录)

第 1 节:研究起源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 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 玄学三大奥秘中,“老”、“庄”占二。 玄学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玄学用道家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故又称“新道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186页。因此,可以说,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魏晋时期是玄学思想从理论建构到文学实践的成熟时期。因此,关于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少,但魏晋道教思想的传播不能完全置于玄学思潮之中。魏晋思想仍有其惯性和发展的痕迹,在思想倾向、表现方式、对文人心灵和文学创作的影响等方面与形而上学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魏晋玄学“统一”、“概括”的研究思路下,玄学似乎成为这一时期学者接受道家思想的唯一形式。 这种差异似乎被学术界所忽视。 因此,本文的论点是在区分魏晋新旧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探讨新旧道教思想在隐士、游仙、玄言文学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章第二节将对新旧道家思想进行详细分析。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第一,魏晋是玄学思想盛行的时期,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新道家。 由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而对旧道教在这一时期的作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特别强调后者的作用。 其次,当道教思想影响文学时,有时并不能绝对区分是新道教还是旧道教。 两者往往共同影响文学的主体精神和艺术的精神,新旧道教的精神实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说魏晋文学受到了旧道家和新道家思想的影响。 即便如此,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也将不同于以往研究中的新道即玄学与文学的关系。 相反,它会区别对待老庄道教和玄学,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 和影响力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这也是本书希望创新的一个核心论点和选题意义。 本书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梳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学者和文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魏晋时期的隐士文学、游仙文学、玄学文学和道家思想进行了分析。 对关系进行专题研究。 这三类文学题材在魏晋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

以往对这三类文学题材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对魏晋文学的整体研究,还是对这三类文学题材的研究,查阅研究资料发现,在谈到思想影响时,研究者基本上只谈玄学,而没有对三类文学题材进行仔细分析。神秘和古老。 壮族传统道家思想与儒道思想对文学影响的异同。 因此,本书重点研究道家思想对这三类文学题材的影响; 对每一类文学主题的研究分为两部分。 首先论述了道家思想和文学题材的思想内涵或文学表现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时间顺序重点探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对这一主题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更加紧密的结合,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将道家的超越观与魏晋隐士文学、道家的自然生命观与神仙观分开。将魏晋文学相结合,将道家辨词义的方法论与魏晋玄学文学联系起来,厘清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具体讨论中将基于本源观、生命观的道家本体论、政治哲学、生命观结合起来,将哲学与道家的词义辨义方法论融为一体,考察其对魏三类文学题材的影响。及晋朝。 这种对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和演变的探索,从文学主题的思想内涵和表达出发,把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思想与文学主题的联系结合起来,考察道家思想的影响。一个时代不同时期的一个类别。 文学题材影响的内容和方法也是本书力求创新的内容。

本文认为,隐逸思想是道家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思想的综合体现。 隐逸是道教自然道教理论的直接方向。 道家通过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确立了隐逸思想的哲学渊源。 目前,学术界对于道家思想与隐士文学的关系有很多讨论,其中有一些值得商榷。 本文仔细梳理了道教本质中“道”与“隐”的关系,认为道教从本体论到政治哲学,最后到人生哲学,都具有隐性的本质特征。 道家隐士思想的内涵是“复”,而不是目前学界认为的“顺”。 魏晋隐士文学的思想内容体现了还原外物、去欲解脱的逻辑过程; 道家隐士思想的最高境界、主动性和精神特征也体现在魏晋隐士文学中。 道家隐士哲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形而上人生观的超验意识和批判精神。 道教的重生意识和超越精神,始终存在于魏晋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学作品中。

本文认为,道教思想构成了中国神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神仙文学的起源、思想表达、“神仙”形象和思想内涵有着重要影响。 道教为魏晋仙文学创造了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形象。 更重要的是,道教“神仙”与自然之道的联系,赋予了魏晋神仙文学的思想内涵以超然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从重生到养生避灾,再到道家自然生死观,是魏晋攸县文学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攸县文学始终执着于消解人生忧虑,最终以玄学精神实现了生命意识的超越。 这一过程是道家思想与玄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魏晋神仙文学中的神仙主题到道家生命哲学的发展和转变,体现了以自然生命观为主的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形而上文学一直被认为是运用形而上思维方法来理解形而上原理的文学。 但本文认为,老庄思想和原理在玄学文献中的表现较多,学术界所谓的玄学思维方法还不够准确。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书对玄岩诗的名称、意义及演变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玄岩诗是道家玄学(以及后来的佛教)等抽象原理进入到玄学中的诗歌。文学的内容和表现。 形式; 形而上诗的思维方法仍然是从现实的具体出发,用不完全传达意义的方法来回避具体而注重抽象的形而上,只是形上诗的思维方法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过程; 玄学诗歌想要表达的最终归宿仍然是现实生活。 本书仔细剖析了道家的词意区分、玄学思维方法以及玄学诗中运用的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 结合道家思想在玄学诗歌中的表达,认为魏晋玄学文学的发展是道家思想与玄学的结合。 因此,反映道家思想的玄学文学与玄学原理的区别就在于所要表达的人生境界所蕴含的理想人格和原理是否具有超然的精神。 魏晋玄炎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原始道教思想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神仙、隐士、玄岩文学的演变最终融入到了自然山水的表达中。 后者是道家自然思想在文学阐释中最好的、最具艺术性的主题。

目录

第一章 简介 1

第一节 研究起源 1

第二节 新旧道教思想分析 4

一、先秦道家思想探讨4

2.从旧道教到新道教 6

三、新旧道教思想对文学影响的不同表现7

四、论嵇康、阮籍的思想归属8

第二章 魏晋道家思想与隐逸文学 11

第一节 先秦道家隐逸思想分析 11

一、先秦隐逸思想探讨11

二、儒家隐士思想探讨12

3.道教理论与隐士思想13

4.道教政治哲学与隐士思想16

5.道家人生哲学与隐士思想18

六、复辟之“性”——道家隐士思想的具体内涵21

七、复辟之“复复”——道家隐士思想的特点24

第二节 魏晋隐逸文学28

一、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的形成28

2.道家思想与建安隐士文学30

3.道家思想与正士隐士文学32

4.西晋道家思想与隐士文学46

5.晋末道家思想与隐士文学62

6.东晋道家思想与隐士文学64

第三章 魏晋道家思想与神仙文学 79

第一节 道教思想与游仙文化、游仙文学 79

一、“有”与“仙”——道家思想与仙文化79

2、悟道成仙——道家思想与仙文学的渊源80

三、以仙喻道——道家思想与仙文学中的思想表达82

4、仙与道的统一——道教“仙”的形象83

五、仙风与道教宗旨——道教“仙”的思想内涵84

第二节 魏晋道家思想与神仙文学 90

一、道教思想与建安神仙文学90

2.道家思想与正史游仙文学92

3.西晋道家思想与神仙文学103

4、晋末道教思想与郭璞的游仙诗106

5.东晋道教思想与神仙诗111

第四章道家思想与魏晋玄炎文学113

第一节 玄言诗意义边界与演变的新思考 113

一、《玄言诗》名称解析113

二、《玄言诗》意义浅析116

三、形而上诗的演变分析118

第二节 道教的言义观及玄言文献中的意义表达方法 121

一、形而上诗的思维方法分析121

2.道家言义观分析124

第三节 道教思想与魏晋玄炎文学129

1.建安时期129

2.正始时期130

3.西晋142

4.两晋时期153

5.东晋159

结论185

参考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