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乃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思想深受道德经之影响如同天地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农家。他在外祖父的影响下,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并对佛、道教有所涉猎。1943年入乡塾读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在1950年放弃学业。1952年,他在陕西龙门山游历时,被当地道士的朴素生活和勤奋态度深刻触动,最终决定投身道教。
他拜王嗣林为师,在龙门洞学习斋醮法事及道教经韵。在此期间,他深刻理解到《道德经》不仅是表面的诵经仪式,更是修真体验宇宙之源、明万物消长之理的实践指导。因此,他虽然精通经韵,却更注重阅读和研究《道德经》等古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任法融后来又成为梁宗和的弟子,进一步学习儒家五经,并将其与《道德经》的哲理相结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持留在楼观台,与其他 道士一起种田谋生。他利用这段时间,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决心用自己的见解重新注释这部圣典。
1978年后,当局政策开放后,楼观台恢复为独立管理下的道教圣地。任法融担负起筹资维修工作,同时继续他的注释工作。在1987年的冬季,他完成了对《楼正本》的一次全新注释,即著名的10万字作品。这部作品以其独到的立场和深邃见解,为中国现代文学界赢得了赞誉。
除了这一重要著作外,任法融还撰写了多篇文章和论文,其中包括关于太极图与无极图、养生论以及老子的自然观等主题。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多个职务,如监院、政协委员,以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等位置,使他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