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记忆赣南老家的新型四合院房屋设计图展现古韵与现代意趣
我儿时的记忆里,厅厦是家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客厅,更是一座集祠堂、公祠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承载着整个村庄乃至家族的集体记忆。在赣南农村,这样的厅厦随处可见,它们往往位于自然村落的心脏位置,以其华丽气派和深厚历史感吸引着人们。
我的童年在老家的厅厦中度过,那些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如今回想起来依旧心存难忘。尽管时间一去,不复返,老家的厅厦已然风雨兼程,但那份情感却始终无法抹杀。
在一个名叫乾窝的小山村,有两姓殷、刘合建的一座围屋。这座古老的围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是我们家族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由三排房屋组成,每排都是上下两层楼房,只有前门三扇大门,可以将外界严格控制入内。
围屋四角设有小炮楼式的小屋,有枪眼,为的是防御外敌。而墙壁和阶沿则用鹅卵石铺成,上下左右有两条巷子可以通行,无论晴雨都方便无阻。这个封闭而又安全的地方住着30多户人家,大约160多口之众,其中殷姓占了90%,但所有居民都以叔伯兄弟姐妹相称,生活得和谐融洽。
位于围屋中央的是更为宏伟壮观的大型厅厦,这里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每个细节都透露出当地木工技艺高超的痕迹。龙凤鹿麒麟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此外,还有一块宽敞空坪作为室外活动场所,小池塘则是孩子们玩耍打闹的地方,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与欢笑。
每逢重大节日或祭祖仪式,都会在这里举行,并且这里还曾经是旧时代家族礼制和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在“天子壁”上设置了神台神龛,我们家的先祖灵牌并列供奉,而左边是刘氏先祖,因为他们开基后迁入,所以放在左边;右边则是殷氏先祖,他们晚来居住,因此放在右边。这间神龛分设两个香炉,也许就是因为这是两姓共建共同维护的地方,没有挂起哪一方的堂号牌匾。
过去每当初一十五或者过年祭祖时,香火旺盛鞭炮齐鸣。而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也都会在这里进行相关仪式,如新娘戴头盖米筛拜天地拜祖求保佑,然后进入新房;出嫁女要拜别祖宗再离家出走;还有新生儿诞生需抱到此地拜祝福白事规矩繁杂不言而喻。但无论如何,这个地方总是在生命点滴中的重要节点出现,又见证了多少家庭喜事悲剧?
中间那张油漆办公桌,是生产队计工分用的工具。一盏大煤油灯,在傍晚点燃直至深夜熄灭,是我们的生活照明源泉。而我家就在隔壁,从小就几乎每天都在这里玩耍吃饭睡觉,与小伙伴们争抢位置坐板凳享受青春时光。那时候师傅来了更能派上用场,最喜欢听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一直听到播音结束才被父亲抱回去睡觉。
剃头师傅每十天来一次,每人的费用2元,全村男丁名字贴墙红纸标好,便于排饭。不管何时何刻,都有人坐在大板凳上等待理发,或是在二胡声中聆听古文故事,那种氛围让人难以忘怀。当年的过年景象尤其热闹:杀鸡敬神爆竹喧天通宵达旦,大年初一大家集中喝酒比酒菜比妇娘子巧手能干,再到初二祭祖……岁月流转,现在只剩下孤独的地主公园,我也积极参与重修计划,只愿意看到它恢复昔日模样,让那些温馨快乐永远留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