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过年风情鼓声与烟火的欢庆夜
春节,客家人称之为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衣冠南渡的客家人,重亲情、盼团圆,对过年更有着特殊的情感。
一到年关,大人们和小孩子们都忙乎开了,置新衣、备年货、打米果、扫屋子、祭祖宗,忙得不亦乐乎。从收冬到来年的开春,我们称为农闲的大多时间都在整理各式各样的美食,并沉浸在轻松快乐的时光中。
各地都会开展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据《上犹县志》(稿本)描述:“上元前五六日,乡里为花灯之戏(营前盛行九龙抢珠,狮子滚球等戏),鼓乐喧阗,往来戚友家,戏毕设酒菜相劳十七八始罢”。今年春节,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活动,还有市里和县里的“文化惠民周”,热闹非凡。
过年这天,每个家庭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美好的愿望,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心意里。县里的“迎新春送祝福”义务送春联活动也异常火爆。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过了这个大好时刻,再远的地方的人也要赶回家跟亲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一顿饺子饭。旧时,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说法,如今大多数青年,都在外闯世界,但他们笃定要回家的那一天。在这一刻,他们会忘却一切烦恼,只想与家人的温馨相处,在除夕夜听着窗外爆竹声声,与大家一起享受这份难得宁静与幸福。
除了这些,这个季节还有一个让孩子们激动的事情——长辈会给他们发压岁钱。这一习俗源远流长,从魏晋时代就已存在,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礼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保护,让整个家庭更加融洽。
而过去,还有一些独特而迷人的习俗,比如元旦守岁出行,这是为了避邪保平安;正月初二至初三送穷焚香烛楮币,是为了驱走恶气带来好运。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邀请吉祥神仙入住家庭,为全家的安康祈求平安福寿。
走访亲朋朋友,无疑也是每位客家的必修课。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被邀请去别墅或住宅参加晚宴,那里的餐桌总是丰盛而热情,而晚风中的笑语更是难以忘怀。这场场派对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结束,它不仅仅是一个放纵自我消遣,更是一个展示我们对生命深深敬畏,以及我们渴望共享快乐与温暖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客家族群来说,这一切又意味着一种特别的情感连接——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谐调和谐宁静所展现出的真挚感情。这就是为什么说过年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吃喝玩耍,而是在于我们共同体验并珍惜那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