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服饰民族文化的瑰宝
藏戏的服饰,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的特点和艳丽农重的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口。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
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样式发展而成。昌都戏、德格戲又较多地吸收汉族戲曲的一些服飾成分。門巴戲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影響。
戲曲在產生、中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著宗教色彩浓厚。在藍面具戲年演故事多數源於印度,但所用戲衣就沒有一件完全是印度 的,都為本地各階層人物有衣服。大部分角色所用的民族服裝中,大多数用的是前藏地方的人民穿着,这些与故事剧情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为了调剂、新鲜化剧情,为观众增添更多视觉效果。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对于节庆活动也越来越注重商业化运作,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传统舞蹈艺术,如蓝面具戏这样的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舞蹈艺术仍然保留着其独有的风采,同时,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保持其原始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改善,一些地区对传统艺术开始重新投资。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给专业人员制作更精细、高质量的地道真实产品。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成立了专门负责保护和推广这类传统艺术的地方性组织或团体,他们会定期举办展览会或者其他形式展示这些作品,以此来提升公众对这一类型艺术品价值认识,并增加他们对于这类作品购买意愿,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被称为“神奇”的蓝面具,他依旧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更是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是我们应该珍视并继续发扬光大的优秀典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去保护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它所代表的一切,而不是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的展示。而真正意义上的保存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因为只有这样,这份瑰宝才能永远闪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