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服饰民族风俗的艺术映象
藏戏的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却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等特点,以及艳丽农重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和宝石等作为饰物。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途。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在腰上系着,又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
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再经历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形制样式发展而成。昌都戏、德格戏又较多地吸收汉族戲曲某些服飾成分。而门巴戲则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影響。
戲曲在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著與宗教密切關係所表現之劇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跡和高僧聖徒傳記為多,所以戲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較浓厚。像藍面具戲年演故事多數源於印度,但所用的戲衣則沒有一件完全是印度,而均為本地各階層人物有著不同的衣服。
一些特殊角色也有使用外民族,如《白玛文巴》中伊斯蘭教國王目見迪杰布穿回族服裝;《苏吉尼玛》中漢民船夫穿清代漢族服裝。在藍面具戲正戲人物所穿用的民族風俗大多數用的是前藏風俗,一些也有用其他地方風俗,如《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女仆斯莫朗果為後藏裝飾,《苏吉尼玛》中的舞女亞瑪更迪穿的是工布風俗。
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与故事剧情并无关系,只是为了调剂、丰富戏剧色彩。此外,在蓝面具戏开场戏中的几个角色的特制衣服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展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至于製作此類傳統禮儀人員或藝術家對待這種工作非常認真,並將其視作一次崇高的事業之一,因此他們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心設計每一件禮儀人員或藝術家的專屬禮儀器材。此外,他們還會採取許多創新的方法來提高質量並創造更多驚喜,這包括從不同材料(例如毛絨)製造新型的人體模型到使用先進技術(例如3D打印)來精確複製每個細節。他們還會研究如何利用自然光線來創造更加生動的地景背景,並將最新科技融入到現場活動中,以提供一個全新的觀賞經驗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