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聊天火龙般的方言流利发表
客家火龙:传承六百年民间艺术的舞龙风情
在南宋淳熙年间,客家火龙就已经流传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曾经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流传,形成了以桃坑(原江口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有客家人居住乡镇的文化圈。
“客家火龙”不仅是集舞蹈和音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还是本土民间文化的精髓。经过整合与交融,“客家火龙”已经成为包容音乐、舞蹈、祭祀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据说,这种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条神奇的火龙飞过这里,它喷出的火焰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地方,每个村庄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那时起,就有了舞 火龙 的习俗,这样的活动至今仍然深受当地农民喜爱。
“客家火龙”的制作非常简单,只需竹片做骨架,用干净整洁的小稻草裹捆,再扎好三节雏形,然后在每节下部垂直装上一根便于抓握的手持竹棍。这套工艺既可观赏又富含民族特色,一旦锣鼓响起,便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观看共享欢乐。
此外,还有一些高挑上书吉祥词语或图案的小灯笼,以及松枝带着点燃后的木炭作为照明用的松枝灯笼数个,以及锣鼓队和大鼓一起伴随游行,与之相结合的是多样化变化无穷的情景表演。一旦夜幕降临,“客家的‘’就会出动,在敲打声中由提香篮领头开始游走,然后逐渐进入各个家庭进行送礼和祝福,最终汇聚到祭祀地点完成最后的一次拜访。
2006年茶陵县文化馆将“客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至省级,此举意义重大,不仅因为其对研究民族背景及民俗学价值,而且因为它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于幸福生活执着追求,并成为民族凝聚力强大的纽带。在节庆日或岁时礼仪聚会上,“客户”的存在,对全县各族人民团结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