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称呼的由来火龙在焰
客家火龙:六七百年的传承与魅力
在南宋淳熙年间,客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客家火龙”的概念,这一习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曾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地流行,并形成了一片以桃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
“客家火龙”是一种集舞蹈、乐器演奏和祭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属于本土的民间文化。经过整合与交融,“客家火龙”已经成为包容音乐、舞蹈、祭祀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茶陵地区的客家人对舞火龙的情有独钟,它由农民自发组合,自娱自乐。“火龙”制作工艺较简单,但舞起来优美而不繁杂。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只要锣鼓一响,人们就会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共享欢乐,场面热烈欢快。
“客家火龙”的主要程序包括游龙、大戏(或称送龍)、化龍三部分。在夜幕初降时,“客家火龙”便出动,由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篮领头,一路上书彩纸灯笼紧随,然后是数盏 dragon lamp 跟随,在上百枝 fire torch 的照映下,在一群看热闹的人簇拥下,“客户 Dragon Dance” 摇头摆尾,浩浩荡荡游走在山野小径;走过田垄,走进村庄。
每到一户由老者送上线香,主人鞭炮迎接,再由“客户 Dragon Dance”迅疾游至厅内,而后围绕村子走完一次圈后,在祭祀的地方完成最后的一些仪式工作,然后带领舞 dragon 人拜四方,并宣布点燃并开始了大戏部分。这时翻飞的 “Customer Fire Dragon Dance”,伴随着鼓点和音乐轻重快慢节奏,有时像潜水龟空跃追星赶月,有时像飞鱼天喷珠吐玉,是一种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又富含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事物。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元素,如高挑红灯笼数个以及松枝 fire torch 百只,与锣鼓队配合使用。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自由变化五种基本套路,即拜四方雪花盖顶团 dragon献花黄 dragon缠柱及跳门,每次表演选择宽敞场地进行,对应不同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元宵等,以驱邪求福为目的,为年岁吉祥祝愿,同时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2006年,当地政府将这一习俗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挖掘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民族学研究价值,因为它全面完整生动体现了当地民族地区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民族认同纽带,因为它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生活执着追求,是凝聚力培养教育后代的手段,也在节庆日礼仪聚会中展现其不可替代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