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道家代表人物中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修为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家庭。幼年丧父,他是三兄弟中的最小者。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其父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经典。1943年7岁时入乡塾学习,1950年14岁因家境困难弃学,在家自修儒家四书,并从慈母口中习得文化知识。
1952年春节后,19岁的任法融在陕西陇县龙门山游览期间,被这片山川的美丽所吸引,更听闻元代道士丘处机曾在此得道。他决定留居龙门洞,与二十多位道士共度日晚,他们勤于耕作与修行,任法融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正式入道,由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
王嗣林擅长斋醮与经韵,但任法融更倾向于探索《太上老君阴符经》及其他高深的《道德经》注释,以期达成内心对宇宙万物本质理解之追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不断研读古籍,不仅精通儒家五经,还致力于对《太上老君素问》的解释,为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开始纠正错误政策和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此时楼观台重归其主导管理。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承担筹集资金和招募工人以维修楼观台的责任,同时利用间隙时间完成了关于《道德经》的新注释。这部作品基于古旧版本“楼正本”,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并出版。
随着时间推移,这位仁兄不仅继续编著多部关于中国古籍的解析,还担任重要职务,如周至县政协员、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以及1992年的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的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并成为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此外,他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在201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一直坚持着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