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自从离开了那些中国十大经典民居古建筑的怀抱你多久没有揩水之乐呢
摘要:客家人的挑水生活,一个古老而又生动的传统。他们用“揩水”或“担水”来形容这项日常劳作。客家人使用的“扁担”,也称为“担杆”,是由桑树和槐树制成的硬木工具,这些工具早已成为记载岁月流逝的物品。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挑水、搬柴以及抬重物时,“扁担”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些担杆通常长约1.8米,两端配备有铁链或绳子做成的系子,以及挂着铁钩子的下端,用以吊起水桶或者柴捆。在设计系子的长度时,需要考虑使用者的身高,而绳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在自来水和压井出现之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居民都必须到公共水井去挑取饮用水。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型公共井台旁,清澈甘甜的井泉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饮用水。而客家人则会在房屋附近开挖圳道,将山坑里的溪流引入屋侧,然后再挖掘浅坑,并砌上石块,以便从中抽取洗衣和洗菜所需之淡水。这类浅坑亦被称为小型私人式样的“井”。当然,对于那些无法引入圳道,也无法找到泉源的地方,则需要深挖竖井直至五至十米深。
过去,每个家庭都备有一只大口径的地面式竹筒——即著名的地面式竹筒——用于盛装并携带大量饮用及农业灌溉之用的清洁纯净之地下积蓄。此外,在厨房中,还放置着一只大大的木质储存箱,其大小能容纳至少六捆干燥薪材供烹饪与其他日常需求。这意味着每天早晨及傍晚的时候,他们必需各自分别背负五到六次重量超出自己体重两倍以上的大袋装满清洁纯净地下积蓄返回家庭,从而确保整个家族获得充分供应这一基本生命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习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活动,更是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最艰苦条件下也能够保持温馨友好的生活态度。正如那句著名的话:“两个兄弟,一起工作,一起享受成功,不工作则空腹回家,但共享成功后则满腹回家。”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男女共同努力取得丰收后的喜悦,同时也是对勤勉、团结精神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