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韵赣南老宅厅厦图解
我儿时的记忆里,厅厦是家中的中心,它不仅是我们聚会和放松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的乐园。岁月流转,老家的厅厦虽已年久失修,但它在我的心中依旧焕发着光彩。
我们的老屋名叫乾窝,因村建山窝,屋门朝东,所以就叫做乾窝。这个围屋由殷、刘两姓合建,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建成的,现在已经有近230年的历史了。围屋分为前、中、后三排,上下两层楼,只有青砖制成的部分外观显得格外坚固,而其他部分则是土砖木结构。
围屋四角各有一间小炮楼式的小房,有枪眼,以防外敌入侵。而围屋的檐部和阶沿都铺设有鹅卵石,上下左右还有两条巷子可以通行,即使遇上雨天,你到任何一户人家串门也不需要雨伞或斗笠,非常方便。这里住着30多户人家,大约160多口人,其中殷姓占了90%,尽管刘姓的人数较少,但大家均以叔伯兄弟姐妹相称,生活和睦。
厅厦位于围屋正中央,面积约600平方米,有两个大天井。一进厅厦,就能感受到其精致的雕刻技艺,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龙、凤、鹿、麒麟等动物形象。在这里举行过无数次红白喜事,每当筹备完毕,便在这宽敞的大空间内摆出二三十桌,让热闹非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
厅厦也是祭祀先祖和主持仪式之地,在“天子壁”上设置神台神龛,我们这个厅厦因是两姓共建,所以神龛里供奉着殷、刘两姓先祖灵牌,一左一右排列分明,并设有两个香炉。
小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在这大大的活动场所玩耍,无论是在夏夜听广播,或是在冬日烤火聊天,这里的声音与笑声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还曾经见识过剃头师傅手艺人的勤劳,每十天来一次,每个人全年的费用不足2元,全村男丁名字用红纸贴在墙上,那是为了方便排饭;还有一些盲人古文师傅,他们拉起二胡边唱边拉给我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古代故事。我总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才子的世界里。
然而,如今老家的厅厦已经不再如从前那么热闹,只剩下残墙断壁。但我对它依旧难以忘怀,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家族几百年的历史,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深厚情感。我希望能够参与到重修计划中去,让这个古老而又温暖的地方回到从前的模样,为未来的一代提供一个了解过去自豪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