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老子的悖论为何众人视为好事而实则不佳道教文化中的修行至高境界之诗句

老子的悖论为何众人视为好事而实则不佳道教文化中的修行至高境界之诗句

老子的智慧:为何众人追求的美好反而带来不好的后果?——道教文化中的修行至高境界之诗句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种悖论,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那么这些事物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就会变成不好。这与我们日常认知和道教宗教教化相悖。一般情况下,我们鼓励人们去认识和追求那些被认为是美好、善良、值得追求的事物,以期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但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人类有为的表现,与无为的自然状态相对立。

这里已经埋下了“无为”的思想伏笔,即无为是不有意识地为,因为当人人都知道什么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并且被提倡时,每个人都会努力去获得它们。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正当的手段得到这些东西,那也许没有问题。但老子作为一名史官,从书籍记录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早已看透了人的本性,所以他得出结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这里提倡的事物其实与第一章“道可道”、“名可名”相呼应。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称拥有最正确的道路或名称,号召人们跟随他们,这样的人们可能会离开生存本真,只为了获取某种名分或利益,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存在。一个人成就必然依赖于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而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彰显,是谓“有”,但难以看到背后的失败,是被刻意隐藏起来的,“无”。

但是,有存在依赖于无。在对美与善的追逐中,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恶与不善,最终导致部分消亡与毁灭。道不是让万物以不能终天年的方式毁灭,而是让万物生化。而毁灭是不合道,因此毁灭前的前提就是对美与善的提倡,即是不合道。这说明任何事物对其他事物进行提倡,都是一种人因心而生的有为行为,即主观意识强烈地表现在行为中。

老子说,有与无相生,同出异名,它们本来都是观察大道的大枢机,但为什么在这里,“有为”就变成了不合道呢?其实这是误解。“有”讲的是宇宙本原,“无”讲的是人间事;前者讲的是大 道,后者讲的是从大 道产生的一切万 物。这两者实则都是“為”,区别只是有人心做还是没有人心做。很明显,老子是在叙述前者的危害,并落脚点到后者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老子继续用生活中的例子举证。他说,有很多事情简单一些,看起来更容易,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绝对标准。一件事情是否简单或者困难,全凭比较决定,而这个比较又基于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可能会给予完全不同的评价。不同时,便出现了长短、高低、单音节声和节奏音等概念,然后再通过比较,将一件事情定位作好或者坏,使得原本平静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这一切根源于比较的心理活动,以及主动选择性的行为。

真正理解此理的人,将不会因为私欲而偏向某个方向,而是在客观展示万象变化之后,从自然之规律中感悟到自己也是万象之一,也在其中,也应当遵循自己之自然运化。此即史学家应有的客观素养。在这种态度下,可以使万 物兴盛,却不会占据功德,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功绩而邀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世界不断运化下去,同时圣人的功业也永远保持着其价值。

标签: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带拼音全文 道家之韵探索自...
道家之韵:探索自然与法的和谐相处 在古老的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以“道家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
道家最经典音乐 道家呼吸吐纳法...
道家呼吸吐纳法(完整版)的历史渊源 道家的呼吸吐纳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道教,它是一种集静坐、呼吸控制与意志集中为一体的修炼方法。这种修炼方法被认为能帮助人...
老子道德经十句名言 道家代表人物我...
在漫长的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无数智者和思想家,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人生、宇宙和道德。其中,道家哲学代表人物如庄子,其思想深刻而又神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道德经原文译文白话文赏析 道家修炼的最高...
一、道家修炼的哲学基础 道家修炼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德经》和《齐物论》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概念,它被视为宇宙万物...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