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死 道不生 欲不灭 道不存宗教学研究中的中国道教文学探索二十年
心不死,道不生;欲不灭,道不存。——探索《宗教学研究》中的中国道教文学二十年
近20年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呈现出三个重点:一是对道教文学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二是探讨文人与道教关系;三是分析文学创作与道教的相互作用。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考察《宗教学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比相关刊物,以论述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上世纪80年代,当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新兴学术领域时,结合了想象力为特征的两门学科——即道教和文学,一门新的学科“ 道教文学”应运而生。自1983年以来,“ 道教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纳入学术界视野。
对于“ 道教文学”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狭义说和广义说。林帅月代表狭义说,他认为“ 道德经”必须产生于道家哲学体系形成之后,并且必须直接服务于具体的宗派活动或修行实践。他排除了受影响但未直接关联到的作品。而詹石窗则代表广义说,他主张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将受到这些思想影响的作品也纳入其范围内。
在过去二十年的《宗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内容上讲,它主要围绕诗歌、词、散文、戏曲以及小说展开。根据统计,这些类别中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文人与道教关系,再之后便是诗歌等其他类别。在唐代特别是在宋代及之前各个时期,都有大量关于诗歌创作与日常生活之间互动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对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宗教学研究》的文章如《李白诗中的天地观念及其文化意义》,展示了李白如何融合自然美感和宇宙观念到他的诗句里,以及他如何把这种观念用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世界深刻的情感体验。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唐代女诗人的文章,如《从三个女诗人看他们对古典传统贡献的一面》,这样的文章展示了她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利用女性角色的特质来构建她的个人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专注于单个作者或者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小组成就,比如吴筠咏史组诗,其中吴筠使用哲理思考来描绘历史进程,而李冶、鱼玄机等女士们则因为她们能够自由地探索性别角色而获得更高的地位。这正显示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能力,以及她如何利用这个环境去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总结来说,《宗教学研究》的文献回顾显示出了一个明确的事实,那就是在过去20年间,由于长期忽视了一定的关键问题,如游仙词这样的重要部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理解,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声音得以流露出来,为未来继续推动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前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