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悖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好的事反而是不好呢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什么是无欲则刚
老子的悖论:为何大家都觉得好事反而不好?探索无欲则刚的道教文化深度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悖论,他指出,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么这些事物就不再能保持其本来的美好;如果人们都认识到什么是善良的事物,那么这些善良的事物必将带来不利的后果。这似乎与我们日常认知和道教宗教教化相去甚远。在大众普遍认知和道教传统中,都是鼓励人们追求被认为美好的、善良的事物,并且提倡大家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理想国的境界,即人人皆善、万物皆美。但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人的有为行为,与之对应的是无为的状态。
这里已经潜藏着“无为”的思想,即无为是不有意识地为了。因为当每个人都知道什么事情是被提倡的,他们就会努力去追逐它。如果每个人能够以合适的手段获取,这倒也没有问题。但老子作为一位史官,从书籍记录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早已看透了人的本性,所以他得出结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这里,被提倡的事物其实与第一章中的“道可道”、“名可名”相呼应。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称拥有最高真理,并号召那些不知道根本之真的人们跟随他们时,这些人可能会离开生存的本真,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或利益,成为别人眼中的至高至上的存在。
一个人成功往往需要许多其他人的失败和牺牲。人们看到成就的是一种彰显,是谓“有”,而难以看到背后的失败则被刻意隐藏,如同“无”。但有的存在依赖于前的前提。对美与善的追求,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定是恶与不善,最终导致部分消亡与毁灭。因此,道不是让万物以不能终天年的方式毁灭,而是在生化万物,不符合这种方式即是不合道。那麼毁灭就是不合道,它的前提就是对美与善的一般性提出,即是不合 道。这对于任何事体的一般性,就是由人的心而起,有意识行为,即我要,我想——便是不合 道。这为老子的下文提出“无为”做好了铺垫。
老子说,有与无相生,同出异名,是观察大道枢机,但为什么在这里,“有為”就变成了不合 的表现呢?其实这是误解。“有與無”, “有為與無為”,前者讲宇宙原始,后者讲人间事;前者讲 道後者講 道所生的萬 物,這 是 《易經》 中第一次從 Dao 到 人間的事情變化。「 有為 與 無為」,實際上都是「為」,區別點是在於有人心 的 為還是無有人心 的 為。不言難明,也明白了這兩者的差異:一種對於一切世間萬象,一切現象,都具有主觀選擇的心態;另一種則是一種超越個人情感、偏見甚至意志力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不會因外界環境及他人的評價而受到影響,因而更能保持清晰冷靜地處理事情,並達到最佳結果。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点,老子继续用生活中的例证进行阐述。他首先谈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有与无相生,即有的出现依赖于未有的存在,而未有的出现又依赖于有的存在。但实际上,本来不存在这样的命名,只不过由于区分需要给予它们名字才如此命名罢了。此外,还通过一些具体例证如简单和困难、长短、高低等进一步说明,当比较产生时,便会引起人类识别标准的问题,因为这些比较总是基于主观判断,因此容易造成错误理解并影响决策过程。而这个过程正体现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选择性,以及我们如何根据自己设定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反应及行动选择。
综上所述,对待任何事情,无欲则刚意味着不要因私欲驱使自己的行为,而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客观态度处理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以及社会整体才能避免陷入迷雾重重之中,更准确地把握现实,为实现真正的人类福祉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