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陆西星东派内丹学如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此比喻其对于人体自我修炼的态度和目的
道教内丹学自宋元时期南北二宗形成后,明清时期又分出了多个流派,其中以陆西星所创的东派著称。陆西星(1520—1601),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是扬州兴化人。他最初为儒学生员,但因九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而转向道教。在其生平中,他声称在感应吕洞宾降临之处获得了丹法要决,并隐居于栖霞山进行著述。
陆西星的主要著作包括《南华副墨》、《方壶外史》和《三藏真诠》,其中《方壶外史》是一部丛书,收集了多种内丹著作。他的内丹学说虽然宣扬修仙,但他本人并未出家受戒,因此不受全真教规约束。因此,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东派,而清代李西月则创立了所谓的西派。
尽管陆西星声称其内丹学源自吕洞宾,但实际上它承袭了宋代金丹派南宗。在炼性方面,他主张“务使一念不生,万缘顿息”,即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而炼性之后采药临炉,则强调男女双修,这一点受到南宗阴阳派影响较大。
他的代表作《金丹就正篇》指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这里讲的是通过模拟男女之间精气互施的生理过程来实现炼仙。这就是所谓的人元大丹,其理论基础是模拟男女交合,以此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孤身一人可以完成,而需要男女双方共同参与。这一点体现了自然界中的阴阳相生的原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观念,即认为人类禀有天地元气,由父母传递而生,因此在炼仙过程中也需要男女双方合作。
然而,有些流言将这种方法夸大或误解,将其与房中术混淆,不少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这样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将炼仙的手段描绘得过于肉欲和色情,与道教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背离。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择鼎、调鼎等术语,它们似乎是在讨论如何选择和处理女性伙伴以便进行双修,但是这些术语显然带有古代房中术中的色彩和含义。
总结来说,陆西星对道教内丹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系统化了宋元以来阴阳双修派的理论,并且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具体手法,使得这门艺术更易于实践。他虽然接受了一些社会风俗和观念,但他的工作仍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