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年风俗揭秘那些年味儿
春节,客家人习惯称之为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衣冠南渡的客家人,重亲情、盼团圆,对过年更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置新衣、备年货、打米果、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亦乐乎。从当年的收冬到来年的开春,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作农闲大多时间都在整各式各样的美食,并沉浸在轻松快乐的时光中。
每个地方都会开展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在《上犹县志》(稿本)记载中:“上元前五六日,乡里为花灯之戏(营前盛行九龙抢珠,狮子滚球等戏),鼓乐喧阗,往来戚友家,戏毕设酒菜相劳十七八始罢”。今年春节,不仅丰富了民间活动,还有市里和县里的“文化惠民周”,热闹非凡。
过年的那天,每户家庭都会贴上红红的小字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让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心愿得以展现。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而县里的“迎新春送祝福”义务送春联活动,这一年也弄得异常火爆。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只要是回家的游子,都要赶回跟亲人的怀抱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旧时,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说法,如今大多数青年虽远方漂泊,但仍坚持回家的传统。不论是广州火车站十万旅客滞留,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回到温暖如初的地方,与亲爱的人团聚。
除夕夜,那窗外爆竹声声响起,我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的笑容与幸福感满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长辈们给予他们压岁钱,这个习俗源自魏晋时期,以驱邪免灾为由。但除了守岁、“出行”、“送穷”等古老习俗外,现在还有一种新的风尚——走亲访友,每次去别处总是被邀请而去,被款待而归,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结束。
所以说,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刻画的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情感纽带,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共鸣与交流。在这一场华丽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在悠扬的声音还是温馨的情感中,都能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追求以及对彼此之间和谐与安宁所向往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