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服饰体现56个民族特色文化的艺术瑰宝
藏戏的服饰,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的特点和艳丽农重的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口。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
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样式发展而成。昌都戏、德格戏又较多地吸收汉族戲曲的一些服飾成分。门巴戲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影響。
戲曲在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著與宗教密切關係所表現之劇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蹟及高僧聖徒傳記為主,因此戲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較浓厚。在藍面具戲年演故事多數源於印度,但所用戲衣則沒有一件完全是印度,不論是前藏或後藏,都能見到各自區域人物有的衣服樣式。而一些特殊角色,如《白玛文巴》中的伊斯蘭教國王目見迪傑布穿回族服裝;《蘇吉尼玛》中漢民船夫穿清代漢族衣服。在藍面具戲正戲人物所穿用的民族衣服中,大多數用的是前藏衣服,一些也有使用其他地方衣服。
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与故事剧情并无关系,只为调剂与丰富戏剧色彩。此外,在蓝面具戏开场舞台上的几个角色的特制礼仪着装也是如此,这种设计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繁复,对比鲜明。
至于制作材料,以绸缎绉呢氆氇等丝织品为主,同时讲究金银丝缎锦缎作为镶配料,再加上部分绒绣平金夹线等手工细节,这些传统元素使得每一套传统蔵劇舞台道具耗资数万并不罕见。
关于制作过程,一般由领主头人或寺院负责置办,在规定节庆期间借给民间艺人使用完毕后交回。这项活动也涉及村镇寺院共同捐献资金集体置办的情况,并随着改革逐渐普遍化。此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对这方面技艺精湛,使得拉萨日喀则等地区出现了一批经验丰富、高技能水平的手工匠师,他们专门负责处理此类工作,如拉萨白璋拉冬嘎拉等名匠皆因其卓越才华被广泛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推进,每一个地方都开始寻求更多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业余娱乐项目,其中包括改善与提升已有的传统文化展示形式,这对于保护并发扬地域特色非常有帮助,而其中最显著之一就是通过专业团队建立起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使得相关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与执行,从而确保了整个流程更加规范化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