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待客之道火龙舞动的笑声中
在南宋淳熙年间,一段传说就此诞生,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源自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和舲舫等地,形成了以桃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文化现象。这便是“客家火龙”,集舞蹈、乐曲与娱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它不仅代表了本土民间文化,还融合了音乐、舞蹈以及祭祀信仰等多种艺术元素。
据说,“客家火龙”起源于一个关于火龙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有条神奇的火龙飞过这里,它所过之处庄稼都长得特别茂盛,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村庄,每个家庭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那时起,就有了舞 火 龙 的习俗,而这项习俗至今依然流传。
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以及遇上久旱求雨时期,“客家火龙”都会被人们热情邀请来到聚会场地,以驱邪祓瘟,并寄托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希望和祝福。这种独特的欢庆方式深受当地农民喜爱,他们自发组合成乐队,用简易工艺制作出这些精美而不失灵性的“火龙”。
“客家 火 龙”的表演程序分为四个部分:游龙、中断后的送走过程,即将其送往河边沙滩进行最后一次祭拜,然后焚烧并恭送回去。而整个仪式始终伴随着锣鼓声和唢呐吹奏,为观众带来无尽激情与欢乐。
除了这些,制作“ 客 家 火 龙”还非常简单,只需用竹片做骨架,再包裹干净整洁的稻草,便可形成雏形。之后,将各种彩纸灯笼上的字样粘贴在各处,再点燃香头,便完成了一条昂首张口且优雅动人的“ fire dragon”。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习俗已经成为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纽带,对全县各族人民团结融合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在节庆日及岁时礼仪聚会上,“客家的待客之道——‘fire dragon’ dance”,无疑是最能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和凝聚力的手段之一。
2006年,当地方政府申报成功,将 “customer’s Fire Dragon Dance”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这个古老而又生动活泼的地方风情将继续被后人珍视并保护下来,为研究民族学与民俗学提供宝贵资料,同时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培养下一代价值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