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节十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中的藏族篇
藏族的燃灯节,源自纪念佛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逝世,通常在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一天,全藏区寺庙和村寨都会点燃酥油灯,不断燃烧直至次日凌晨。这种习俗源于宗喀巴时代,他在传教时期,经常使用酥油灯作为供养物,因此人们认为点亮这些灯可以帮助超度亡灵。
燃灯节又被称为“五公节”,是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族人民的重要宗教活动。人们会穿上盛装,聚集在寺院前高声诵读“六字真经”,并向神灵祈愿,同时还会进行煨桑仪式和表演马术,以及跳锅庄等传统舞蹈。此外,还有歌手唱祝愿歌,以及说唱艺术家朗诵古代长诗,如《格萨尔王传》等。
关于燃灯节的意义,一则故事说明了它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宗喀巴去世前一年,他曾应邀到江孜千户帮助建设白居寺,但由于交通不便,他未能及时得到消息。而他的学生克珠杰,在没有足够的供品时,用牛蹄和脂肪油暂代,这种做法后来被视为超度亡灵的一种善举。克珠杰后来成为格鲁派第三任头领,并撰写了《宗喀巴传》,树立了其老师的地位。
由于信息传递困难,每个地方过燃灯节的具体日期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按照汉地农历计算,也有人根据自身地区实际情况定制庆祝方式。尽管如此,这一活动对整个藏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与精神事件,它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佛教信仰的坚持,也展示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