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近代史人物在历史书页上的沉思
我,梁启超,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被誉为“神童”。在四岁的时候,我便开始学习中国的古代典籍。十二岁时,我考中秀才,十七岁时,我又考中举人。在1890年,我师从康有为,并在万木草堂接受了维新变法的思想,这是我学识之始。我积极倡导和发动公车上书,并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渠道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我参与并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戊戌失败后,我东渡日本,在那里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社会学说,这对影响和启迪了一整代人产生了深远作用。
辛亥革命之后,我回国担任过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尤其是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以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8年,由于愤慨于军阀统治,我离开政界,将精力投入到学术和教育事业中。组织共学社、讲学社,不遗余力地进行讲学和著述,研究范围包括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与佛学。此外,还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这期间我出版了《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學案》、《中国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多部作品,使我的成就被海内外所认可。1927年离职后,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我一生著作丰富达一千四百万字,其中结集为《飲冰室合集》。我的研究涉猎广泛,从哲学到文学,再到史 学及经 学 法 学 等领域,都有建树,以史 学 研究成绩最为突出。在文学理论上引进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为近现代文体革新的开拓者之一;文学创作方面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小诗、新小说、新戏曲及翻译文学等均有作品行世,最受欢迎的是散文,其风格被称作“策士文学”。
至今人们仍然认为我的文章风格——带有一定的策士气息——是五四以前最受欢迎且模仿度最高的一种文体,它不仅在当时而已,也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