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乃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中的佼佼者功力深不可测如同天上的星辰般璀璨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家庭。自幼丧父,他是三兄弟中的最小者。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其父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广泛涉猎佛道经典。在1943年入乡塾读书至1950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在家学习农事并自学儒家四书。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在陕西陇县龙门山偶遇该地历史上的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得道之地,心生向往。他留居龙门洞,与二十多位道士共度时光,逐渐对道教产生了信念。随后正式成为一名道士,由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
王嗣林精通斋醮、经韵,但任法融不满足于表面功夫。他认为经韵只是宣传形式,而真正的精神实质在于修真延寿和探究宇宙造化,以及理解万物消长之理。这使他专注于阅读《道德》、《南华》、《四品》等重要文献,从1955至1958年期间,他利用休息时间研读这些著作,为自己的修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1957年冬,他离开陇县前往周至县楼观台挂单,在梁宗和指导下学习《左传》、《尚书》、《易经》,后又回到《 道德经》的研究上来。在1964-1966年的时间里,他深入研究60余家的注释,以此扩展知识视野和对《道德》的理解。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危险,但任法融依然坚持不懈,不放弃对《道德经》的研究。他决定用自己的见解重新注释这部古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局推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楼观台重归其管理。1980年代,他募集资金维修宫观,并在间隙继续注释《道德经》,最终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作。
1988年的出版版本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发行,该作品介绍说:“任法融以数千年的正统观点注释了‘楼正本’”,“笔者用无极图与太极图从纵横两个方面、微观宏观两个领域概括基本思想”,“特点是作者虔诚全真派,用义理及情感来解释”。
除了他的主要著作——十万字的《道德经释义》,他还撰写了其他几本关于养生和古籍解析的作品。此外,还担任过监院、政协员以及中国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是当今中国知名的学者之一,被誉为“现代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