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倡导深厚的道家学说与道教精神引领着千年文化的辉煌传承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农家。他在外祖父的影响下,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并对佛、道教有所涉猎。1943年入乡塾读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在1950年放弃学业。1952年,他在陕西龙门山游历时,被当地道士的生活和道家的智慧深深吸引。随后他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在王嗣林道长的指导下学习了斋醮法事和道教经韵。
然而,任法融并不满足于表面的仪式,他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修炼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宇宙和万物的奥秘,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达到这一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大量的道教经典,如《道德经》、《南华真诠》等,并且尝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楼观台遭到了破坏,大多数殿堂被占用,大多数 道士被遣散。但任法融仍然坚持留在楼观台,与其他 道士一起种植庄稼以维持生计。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他更加坚定了信仰,并且继续研究《道德经》,并最终完成了一部详尽注释本。
1978年之后,当局开始重新允许宗教活动,楼观台也恢复了其作为一个重要 道教圣地的地位。任法融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管理者和领导者。他担任监院职务,对宫观进行管理,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 的 道士。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招募资金用于维修宫观以及与政府部门协调政策问题。
由于他的贡献和爱国精神,在1990年代末至2015年的十余载里,其声誉不断提高,被选为中国道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在2015年6月,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这标志着他作为一名高级导师与顾问,为未来的一代 道徒提供了榜样。
综上所述,任法融是一个既有着丰富理论功底又具备强烈实践欲望的人物,是一位真正理解并传承古老智慧的人,将其深厚的情感投入到对《道德经》的研究中,以此来探索人类存在之谜及其内心世界。这份热忱,无疑让他成为了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对于古老智慧重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