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仙城书院一层简约自建房的古韵物品场景
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城东南角(现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内),清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郑高萃创建了仙城书院,这个古老的学府最初有院舍3间。后来,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间,知县顾芬和彭日龙相继扩建中座、头门以及学舍12橹。这些学舍分散在院子的左右两侧,每边各有6个房间,与书院的建筑线条相呼应。仙城书院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文艺交流的场所。
随着光绪三十二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改革旧式书院成为了时代趋势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周维宗和覃世扬等人共同决定将书院改造成县高等小学堂。这次改造保留了原有的青砖黛瓦建筑风格,并增添了新的教育功能。
教室内部装修考究,其中一处正梁上刻有“大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孟冬赐进士出身同知衔知武宣县事熊继轩鬓图邑绅民重修”的字样,这表明该部分是在光绪七年的重修时期完成。而另一处正梁则刻有“大清光绪十三岁次丁亥仲夏补用州署武宣县知县刘风纪赞绅民重修”,这说明该部分是在光绪十三年的再次重建过程中添加的。
除了教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房子,如二层砖木结构的大楼,它们分别被称为中楼、东楼和高中楼。这些建筑物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也增强了整个校园的功能性。此外,还有一些平房和其他附属建筑,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地理环境。
从明朝到晚清,大约130多年时间里,在仙城书院开设期间,有160多位科举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在这里苦读。但现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小学生们嬉戏玩耍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