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服饰体现56个民族文化的艺术珍品
藏戏的服饰,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的特点和艳丽农重的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口。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
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样式发展而成。昌都戏、德格戏又较多地吸收汉族戏曲의某些服饰成分。门巴戲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影響。
戲曲在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著宗教與民俗藝術相融合之特點,因此戲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較浓厚。在蓝面具戲中,有些角色穿着外民族風格,如《白玛文巴》中的伊斯蘭教國王目見迪杰布穿回族服裝;《苏吉尼玛》中的汉民船夫穿清代汉族服裝。在蓝面具戲正戲人物所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大多数用的是前藏地区别地方地域不同的衣服,而非全然一致。
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与故事劇情並無直接關係,只是為了調剂、新鮮感及丰富剧情色彩。而开场大幕前的几个角色则会穿戴特别设计与其他角色的不同,这种变化也是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和节目的趣味性。
关于剧场内外所有元素,从舞台布景到道具,从音乐到灯光,每一项都精心挑选,以确保整体观赏效果达到最佳水平。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沉浸于那一段历史或传说故事之中,让他们忘却现实世界,用最真实的情感去体验那些美好而宁静、高贵而充满神秘的地方。
尽管如此,由于资源限制,一些地区还是采用了假材料制作部分剧本上的配件或特殊道具。但总体来说,这些表演依旧展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认同与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保护并发扬自身文化遗产的一种努力与热情。这正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努力下,不断进步向前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的大型盛宴之一——这就是“藏戏”及其独有的“歌颂”。
此类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娱乐,它更是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将过去、中间以及未来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是一次自我认知与交流机会,是一次展示我们精神家园独特魅力的过程。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在舞台上的动作还是背后的准备,都承载着深远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因为它触摸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以及我们身处这个世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