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特有的风俗有哪些揭秘火龙的文化魅力
"客家火龙"源于南宋淳熙年间,历史悠久已达六、七百年。它曾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地流传,形成以桃坑为中心,辐射周边客家人的传统。"客家火龙"是集舞乐娱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本土民间文化的精髓。
其起源故事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条神奇的火龙飞过这个地区,它留下的足迹成为庄稼生长的地方,因此人们开始了舞火龙的习俗,从此延续至今。
在重要节日如春节和元宵时,“客家火龙”会被搬演,以驱邪祈福,并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由农民自发组成的小型表演队伍,用简易材料制作出“火龙”,每个节目都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积淀。
舞法分四步骤:游龍(游行)、舞龍(表演)、送龍(将“火龙”送往河边焚烧)和化龍(结束仪式)。夜晚,当锣鼓声响起,“客家 火 龙”便出现,由老者领头带着彩纸灯笼,一路游走,在众多看热闹的人群中翩翩起舞。
制作简单,只需竹片骨架与干稻草装饰,眼睛用木材做成,用墨笔划上眼眸;插入香料后,便完成了一条完整“火龙”。伴随着高挑红灯笼数个和松枝百枝之多的松树点燃,锣鼓队与大鼓在游行过程中相互配合奏鸣。
五种基本套路包括:“拜四方”、“雪花盖顶”、“团 dragon献花”,以及“黄 dragon缠柱”、“跳五门”。在圆形场地内围绕篝火转圈,然后变换队形再次围绕三堆篝火转圈,再到祭祀神位定位。此时提篮老者踏着音乐节拍迈进,同时挑灯笼的人站在两旁点燃香纸蜡烛进行祭拜程序。宣布开启点燃之后,“客家 火 龙”的翻腾始终伴随著鼓点、高声呼喊,以及掌声回荡,而鞭炮爆炸增添紧张气氛。在结束之前,将“水蛟”从桌上跃下并且不断变化姿态展现独特技巧,最终将其送往河边焚烧,为新的一季画上句号。
2006年茶陵县文化馆成功申报该活动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挖掘与保护对于研究当地民族背景及民俗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凝聚当地居民身份认同的一个纽带,与他们共同庆祝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