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勤睦楼守护客家文化的根脉
客家文化,源自于悠久的农耕传统。他们以深山里的土地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的主要资源。分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花生等。田与坝畬之区别在于:田可以种植水稻,而坝一般位于河边,无法灌溉;而畬则是指那些无水且多潮泥的沙坝或是在山上坡上的带状旱地。
几百年来,这些不同的地块不断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个农业社会里,拥有自己的水田是一个极大的福祉,因为那意味着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不必依赖杂粮。而“五石种田”的故事便流传至今,那是一对新婚夫妇因为一块不足半亩的小田地中的五块大石头而苦恼,但也成为了一段幽默趣话。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则主要从事耕作,他们以种植番薯、芋头、番豆等作物为主。这些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命名。而那些位于山坡上的“畬”地区,其生产条件更为艰难,但客家人仍然坚持耕读传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每一代客家儿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勤睦楼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展示客家的农具,以及体验他们独特文化的机会。这座楼内的一句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 ——正是客家的勤劳节俭精神与邻里睦族关系最好形象,也反映出他们独有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