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火龙燃烧的文化与传统
摘要: “客家火龙”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曾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流传,形成了以桃坑(原江口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有客家人居住乡镇。
“客家火龙”是集舞、乐、娱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客家火龙”属于本土的民间文化,经过整合与交融,“客家火龙”已经成为包容音乐、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茶陵客家人的起源和传统中,就有一段关于“火龙”的神话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有条神秘而强大的“火龙”,它飞过这里,将庄稼焚烧得特别茂盛,让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村庄,使每个家庭都过上了红红火火的一日。从那时起,就有了舞动着这段历史记忆——舞“火龙”的习俗,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六七百年。
在喜庆节日或遇上乔迁或久旱求雨的时候,“客家 火 龙”尤其显得重要,它不仅是一种驱邪消灾的手段,也是寄托希望和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无论是在春节还是元宵之夜,都能看到众多农民自发组合起来,用简便制作的手法创造出优美而不繁杂的“ dragons”。当锣鼓响起,每个人都会忘却烦恼,一同前往观看,这场面总是热烈欢快,不禁让人沉醉其中。
舞“水晶宫”的程序分为四个环节:游走(游行)、献花(展示)、送往天界(完毕礼仪)和化为尘埃(告别)。首先,在夜幕降临时,“水晶宫”便悄然展现自己,由一个威严老者手持香篮带头,他身后跟随着十几名青年男女高举各式样彩纸灯笼,上书吉祥词句,如:“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 “岁岁平安”。接着,是数盏小巧精致的灯笼跟随,并由7名乐手敲打锣鼓吹唢呐殿后,在上百枝明亮闪烁的小山林下的照明下,他们围绕着山野小径、一片田垄、一座村庄缓缓移动。在每户人家的门前,老者将线香送上,而主人则用鞭炮迎接,然后又一次地跳跃而起,迅速穿梭于厅内,当主人的灯灭之后,“水晶宫”便在鼓声中腾空翩翩起舞,与主人们共同燃放鞭炮,为此刻充满活力的气氛助添了一份激情和力量。
最后,当他们围绕整个村子走完三圈后,在祭祀的地方停止,他们点燃第一根香烛,从此开始对这位神秘生物进行祭拜。当第一柱香点燃,那些装饰华丽但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即竹片制成骨架,以干净整洁稻草裹捆,每节都垂直安装1根50厘米长竹棍作为抓握工具,然后装饰上木制眼睛,用墨笔画眼眸状装潢完毕,再插入香头,便可变成两米长形态各异且富含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即著名的人物雕塑之一——"水晶宫"。
除了这些,还会出现高挑书写字样的红灯笼数个,以及松枝搭配细丝编织的小型喷泉般跳跃着升空;锣鼓队伴随唢呐二人的旋律演奏,小锣、大锣、高音钹、小鼓及大鼓齐鸣相呼应,以及数十支簇簇闪烁如星辰般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广阔空间中的聚焦点。这场表演选择在宽敞平坦的地面进行,其中举办者围成圆圈中间点燃篝堆击打大鼓,而提篮老者踏步来到中央站立,同时挑灯笼的人们也紧随其后站在两旁。此时提篮老者的脚步轻快踏出方步姿势,如同古代武士一般走向中央位置。而当他宣布开启仪式时,全场顿时回响着掌声,一股巨大的能量似乎从深处涌出,对所有参与者的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他的喊声:“祝福四方!愿福如东风!”、“雪花盖顶!”、“团结共生!”、“黄金缠绕!”、“海豚跳跃!”以及其他祝福语之后,便能够开始正式表演。
2006年茶陵县文化馆申报成功将"水晶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它对于民族学研究具有极端价值,因为"水晶宫"不仅是一个典型代表,也是茶陵地区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萌生过程对理解当地民族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它也是维系民族认同纽带的一个媒介,无论是在任何节庆活动或者特殊日子里,"水晶宫"都是人们寄托希望并融洽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因此它对于促进社会凝聚力与教育培养下一代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水晶宫"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表达,不仅显示出了当地居民对幸福生活追求执著的心态,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