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为什么会有受宠若惊的说法答案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为什么会有受宠若惊的说法答案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很多人听过“受宠若惊”这句话,也会用到它。但是要明白这个“惊”指“惊吓”而不是“惊喜”,不然很难正确理解其意思。

为什么“惊”要理解成“惊吓”呢?我们先要追溯“受宠若惊”这个词的渊源了?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原文是这样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跟“辱”并列,受辱总不该是喜吧,而人应该是不好的情绪,所以“惊”解释成“惊吓”。

受“辱”若惊我们很好理解,受到辱骂,对方的话不好听是,我们是不是先先反思,生怕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什么错误。如果自己有错,也只能底气不足的争辩几句,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口不择言,是无心之失。如果自己没错没有过错,那这时候就可以底气十足反击。因为对方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可能存在的错漏,或者就是意识到了但是专门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存在感。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说出来,不同的是前者说开了,一般就没事了,后者一揭破很可能导致一场争端。

好了,总之“辱”若惊很好理解,那为什么“宠”也要若惊呢?

原因有那么两点。

其一、无论是宠爱还是受辱,都是地位相对低下、相对弱势的一方,才会遭受到的遭遇。这种遭遇,往往都是需要代价的,而代价通常是尊严。不说受辱中需要付出尊严,就是宠爱也往往也付出尊严,嫔妃们争夺皇帝的宠爱,奴才们争夺主子的宠爱,子女争夺父母的宠爱……所以老子面对“何谓宠辱若惊?”这个问题,才说: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其二、“受宠若惊”的态度也是现实的需要。受宠的同时,意味所有竞争对手的目光都你的身上,你成了所有的靶子。这就是俗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虽然有“不招人妒是庸才”的说法,但也有“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说法。一直小心翼翼地防着别人不累吗?受宠以后,看似风头无两,其实是在风口浪尖,就像被架在火上烤,这种情况下当然应该受宠若惊了。

和珅是乾隆时期有数的宠臣,也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乾隆在世,他怎么贪都没事,因为乾隆宠他。本来这时候他低调收敛的,可是他没有。乾隆一死,他立马就被嘉庆惩治了。这倒不是说两人存在什么竞争关系,只是和珅太有名了,结果就是国库没钱,嘉庆第一个想到和珅有钱。

还有商鞅也是,他能成功变法,也是因为秦孝公的宠幸。孝公一死,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们要杀了他。惠文王对他不太在意,见要杀他的人势力大,就顺水推舟地杀了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受宠时要低调,谨慎。

这就是老子说的宠辱若惊的道理,也是受宠若惊的道理。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道德经》十三章的全文。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真人名单 无为之治的哲学...
无为之治的本质 无为之治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治国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干预、不强制、不役使人民,任其自然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其...
道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无为而治探索道...
在中国哲学中,无为而治是指领导者通过不干预、不强制的方式来引导和管理国家,实现社会秩序和谐。这种思想体现了对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即在最小化个人或集体干预的...
道家祖师爷是哪位神仙 无为而治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智慧:深入解析对无为而治哲学的理解与实践》 什么是无为而治?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理念,那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与道教 无为无不为无可...
什么是哲学上的虚无主义? 在我们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哲学作为一门深邃的科学,经常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些看似抽象但又富有深意的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概念——虚无主...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