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丢了官为什么常说丢了乌纱帽

丢了官为什么常说丢了乌纱帽

《三才图会》之“乌纱帽”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亦称“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服。隋唐时期,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1370)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此时的乌纱帽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而自明世宗朝开始,乌纱帽的双翅又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但等到清室统治巩固之后,遂下令将官员所戴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因此,丢了官也就常说丢了“乌纱帽”了。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九字真言为什么厉害 道教英杰录探索...
一、道教的源流与发展 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宗教信仰体系,其源远流长,其名人亦多。从汉朝初期的老子至唐宋时期的张三丰,再到明清时期的陈抟等人,他们都对道...
道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赵孟頫48岁小...
赵孟頫临《黄庭经》,来源:梁楷《道君像》卷后书迹,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頫(1254—1322),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元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
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道教真实的人物...
一、道教真实的人物:天师张道陵的传奇 在中国古代宗教史上,道教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信仰体系,它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道教不仅有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
道教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家的思想主...
笔下世界:小说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影响 在文学史上,小说家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思想的传递者。他们通过笔下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深...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