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乃当代道家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智慧和卓识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无数寻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农家。他在外祖父的影响下,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并对佛、道教有所涉猎。1943年入乡塾读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在1950年放弃学业。1952年,他在陕西龙门山游历时,被当地道士的生活和修行深深吸引,便留居其中,与道众共事并研读道书。
任法融师从全真派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他虽然精通经韵,但更重视内心修为与宇宙造化之源。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要理解经文,还需结合哲理和实践来体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利用闲暇时间细读《道德经》及其注释,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丰富了对生命与世界的理解。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局对楼观台进行冲击,大多数殿堂被占用,而许多道士被遣散。尽管如此,任法融仍然坚持在楼观台与其他同伴们种田谋生。在这段艰难时期,他更加珍惜自由和信仰,对《道德经》的研究也更加专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楼观台重新归还给当地社区。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参与了恢复楼观台的事业,并利用空余时间继续研究《道德经》,最终完成了一部10万字左右的注释作品,这部作品基于古老版本“楼正本”,以高超的手笔,为后世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他的著作工作以外,任法融还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在1984年成为监院后,他负责宫观日常事务,并带领团队发展农业生产,以确保寺庙自给自足。此外他也是周至县政协委员、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以及陕西省政协成员等职位上的重要人物。
2015年的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由于其卓越贡献及领导能力,被推选为中国 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学者,其名字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一朵亮丽风景,是那些追求精神启迪与文化传承的人们永远怀念的一个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