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乃是继承道家创始人之遗志的卓绝代表人物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于贫困农家。他幼年丧父,与弟兄3人共同承担家庭重担。外祖父为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其父亦致力阅读佛道经典。1943年,任法融在乡塾读书至1950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事农业劳作,并自修儒家四书。
1952年,他在陕西龙门山偶遇道教圣地,结识了二十多位道士。王嗣林道长的指引下,他正式投身于道教学习。在师傅指导下,他研读《道德经》、《南华经》等神圣文献,以深化对《道德》的理解。
随后,他拜梁宗和为师,在其指导下精研儒家的五经,并将其与《道德经》的智慧相结合。这段时间里,他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他成为一名既通儒又通达的人。
1964-1966年间,任法融潜心研究《 道藏精华录》,从中汲取宝贵知识,为日后的注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十年的动荡岁月中,即便面临艰难险阻,他仍未放弃对《道德经》的研究,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更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哲理奥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局开始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当时楼观台遭受破坏后,任法融主导筹集资金、招募工人进行修复工作,同时继续他的注释工作。他用数千年的正统观点注释老子的“楼正本”,并最终完成了著作。
此外,还有其他几部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虔诚信徒和学者的才能。此外,由于他的爱国精神、朴素生活方式以及办事效率高,被选为当今中国知名的宗教界领袖之一,被誉为现代中国代表性人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