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侨乡客侨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令老房子重获新生
梅州侨乡客家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令老房子重获新生。这些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地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客家的历史文化重要载体和佐证。它们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包括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等,在侨乡梅州各地星罗棋布俯仰皆是,其建筑主体的宏大气派,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兼容,不但亮丽了客家州县乡村,更洗亮了一拔拔过往游客的眼球。
然而,这些在其落成年代给人留下难于泯灭印象的建筑,沉浸在鸡鸣犬吠、墟烟依依的田园风光,大多仅是短短几十年,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些古老房屋受不住光阴咄咄逼人的审视,便破败剥落消沉了;有些则因人为原因而灰飞烟灭了。但幸运的是,还有不少这样的古民居得以被保护,并且得到了活化使用。
位于车上村的大济济楼,以其雄伟高雅的地位融合了中西方技术,是一座典型的三堂六横两层楼房,以委托管理方式作为民间博物馆存在。它见证了一个家族从金融企业到实业领域辉煌发展的事迹,并且因为自身独特性未被现代化进程淹没。
2007年,邓培元将自己的收藏品移至济济楼免费展出,并申请设立为梅县客家博览中心和梅县民间收藏协会办公场所,使之成为当时最大的私人文物展览馆之一。内有八个展区,每个都展示着不同的收藏品,有黄遵宪牌匾、三国石刻等珍贵文物。
万秋楼则是一座融合中西风格的大型古民居,由夏万秋先生建于1925年,以提供教育资源为目的。在1990年代得到修复后,现在变成了餐饮场所,为游客提供传统美食,如盐焗鸡和酿豆腐,同时也承办茶艺表演,是一处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旅游观光景点。
玉庭楼则是一个创意空间,由钟玉庭先生于1923年建造,它经历80年的时间才经过修复,现在又重新焕发出了过去那份魅力。这些建筑通过创新手段得以“重生”,并且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