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年那些独特举措
春节,客家人习惯称之为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衣冠南渡的客家人,重亲情、盼团圆,对过年更有着特殊的情感。
一到年关,大人们忙乎开了,置新衣、备年货、打米果、扫屋子、祭祖宗,忙得不亦乐乎。从当年的收冬到来年的开春,这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准备各式美食,并沉浸在轻松快乐的时光中。在这期间,每个家庭都会围绕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开,一起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据《上犹县志》(稿本)描述:“上元前五六日,乡里为花灯之戏(营前盛行九龙抢珠,狮子滚球等戏),鼓乐喧阗,往来戚友家,戏毕设酒菜相劳十七八始罢”。今年春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还有市里的“文化惠民周”,热闹非凡。
过年这天,每个家庭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用喜庆和热烈的声音表达人们迎新纳福、新生活愿望。有些家庭自己动手制作,而有些则请专业人士代劳,把一年来的收获与明年的希望都写进这些小小的心意物品中。此外,在县里还有一项长期坚持下来的“迎新春送祝福”义务送春联活动,让这个传统更加火爆起来。
俗话说,有钱无钱,都要回家过年。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即便是远方游子的孩子也会赶回去与亲人团聚享受父母精心准备的大餐。旧时的人们总是说:“父母在,不远行。”现在虽然很多青年已经踏上了世界大舞台,但每逢佳节,他们仍然坚定地选择回到家的路。正因为如此,在春节前夕,一座座火车站都充满了十万旅客等待返回家的故事——他们唯一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家过完一个温馨幸福的除夕晚餐。
除夕夜,当窗外响起炸药声声,那些甘甜而又繁复的地道美食摆放在桌面上,一大家人的笑容交织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人生画卷。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接收那些长辈慷慨赠予的小压岁钱。这一习俗源远流长,从魏晋时期就已开始,因为它不仅是一份金钱,更是一份对孩子平安健康祈福的话语和力量。
过去,还有一些其他独特且古老的情景,如守岁、“出行”、“送穷”等,都被记录下来,如同历史上的宝贵遗产一样。当夜幕降临,大人们带着子女前往祖先牌位前,为他们点燃烛光举行仪式,然后出去向四方拜访神灵,以示尊敬。而随后,又是欢庆与分享,其中包括饮酒赏花以及共度良宵直至深夜。而到了正月初二,全家再次齐聚一堂,将积累的一切垃圾彻底清理干净,然后将它们带到野外或河边焚烧,用香烛币进行驱邪保佑 rituals,被称作“送穷”。
走亲访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拜访都是一个互相款待、彼此帮助的小型集体派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不是元宵节之后,这种温暖的情谊就会持续不断地散播给每一个人。这一切,就是我们所说的“玩”的文化,是一种尊重礼仪,同时也是融入亲情和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人文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