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火龙气息不只是吃的更多的是文化的烈焰
在南宋淳熙年间,客家火龙就已经有了六、七百年的历史。它曾经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地流传开来,形成了一种以桃坑为中心,以周边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为辐射范围的独特艺术形式。
“客家火龙”是一种集舞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它是本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经过整合与交融,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包含音乐、舞蹈和宗教信仰等多样元素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典范。
据说,在很早以前,有条火龙飞过这里,它喷出的火焰让庄稼长得特别茂盛,让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地方,每个村庄都过得红红火火。从那时候起,就有了舞火龙的习俗,而这种习俗至今依然延续着。
舞 火 龙一般会在喜庆节日或者特殊时刻进行,比如春节和元宵,那些时刻更能感受到这种活动带来的驱邪求福和祈愿吉祥的心理意义。虽然制作过程简单,但对当地农民来说,这是一种自娱自乐且深受欢迎的小玩意。一听到锣鼓响起,他们就会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共享欢乐,场面热闹非凡。
这个古老而又生动的情景中,“客家火龙”的四个程序是游龙、大戏送龙、高歌化龙。这是一个由香篮领头开始,一路跟随着彩纸灯笼和数盏小巧精致的装饰品,再加上几位乐手敲打着各种打击乐器,以及吹奏着唢呐,最终围绕整个村子走一圈后,在祭祀地点完成最后一步——点燃第一柱香,将香火插入“神”的位置,然后再次腾跃起来,在鼓点声中跳跃前行。
制作“客家的 火 龙”非常简便,只需要一些竹片做骨架,用干净整洁的稻草裹绑成形,再加上一些木制眼睛和装饰性物件即可。在每个节目结束后,都会有一些高挑上的字样的红灯笼作为标记,并伴随着松枝编织成的小型防风之光以及百支熊熊燃烧的小松枝作为背景照明,使整个表演充满了魔幻色彩。
2006年,当地文化馆成功申报了“客家的 火 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挖掘、传承与发展对于民族学研究及维护民族认同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客家的 火 龙”不仅代表了当地方言地区性的独特美德,更是那些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寄托希望并融洽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他们用来教育下一代并凝聚族群的手段。在各类节庆活动中,“ 客家的 火 龙”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全县各族人民增添了一份共同参与与欣赏的情趣。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 客家的 火 龙”,一个源远流长,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