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过年风情闹哄哄的团圆盛宴
春节,客家人称之为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衣冠南渡的客家人,重亲情、盼团圆,对过年更有着特殊的情感。
一到年关,大人们和小孩们都忙不迭地开始准备,置换新衣、备办丰盛年货、打扫米仓、清洁屋内,并祭祀先祖。这段时间,从收获冬季果实到迎接来年的春天,被称作农闲时光,全家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制作各式美食,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
各地会举行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整个节日氛围充满欢乐与祥和。据《上犹县志》(草本)记载:“在元宵前五六天,我们会举办花灯表演(如九龙抢珠和狮子滚球等),鼓声雷动,人们穿梭于戚友之间,一旦戏剧结束,就设立酒菜相互庆祝直至十七八点才散去”。今年春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还有市里和县里的“文化惠民周”,让这场欢庆更加热闹非凡。
在这个特别的夜晚,每个家庭都会贴上红色的春联,这些字句洋溢着喜悦与热烈,为迎接新的一年带来福禄,并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期望的心愿。在县里长期坚持进行的“迎新春送祝福”义务送春联活动今年也十分火爆。
俗话说:无论贫富,只要回家过年。随着岁月流转,即使远方游子也一定要赶回老家的怀抱,与亲人团聚享用父母精心准备的大餐。旧时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说法,如今虽然许多青年外出求学或工作,但对于过年的意义仍然坚守不变,因此每当春节前夕,无数旅客会因为追逐这一目标而聚集于广州火车站,他们只为一个目的:回家过完大型家庭聚会。
除夕之夜,当窗外响起爆竹声响起,当大家围坐在桌旁享用那份精心烹饪的大餐,一家人的笑容交织成温馨幸福的一刻,小孩子眼中的亮点则是从长辈那里获得压岁钱,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在魏晋时期就已被记录下来,其实是一个希望通过给予金钱可以驱邪避灾,为孩子们带来平安安康的人文信仰。
过去还有很多其他习俗,比如守岁、出行以及送穷等等。而《上犹县志》(草本)中记载了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情景:元旦清晨,家族成员首先前往祖宗牌位前燃烧香烛并进行礼拜,然后走出门向四方向揖别,同时表示对即将到来的喜讯表示敬意。一回到室内,便相互庆祝,用果盘斟酌柏叶酒共饮至深夜。此后又到了初二,将积垃圾扫净至初三将其运往野外或河边焚烧,以此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慰藉——“送穷”。
最后,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现自己根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充满欢乐与仪式感的地方,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单纯地沉浸于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验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而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