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节日服饰风采绚烂多彩
,源自藏戏的传统。藏戏服饰不设行头衣箱,但演出装备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雪域气息。蓝面具戏服饰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袒臂,并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等作为装饰品。
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附加装束,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因此腰带成为必不可少的附件。此外,腰带也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各式尾饰。这类戏衣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样式发展而成。
昌都戏、德格戏较多地吸收汉族戏曲某些服饰成分。门巴戲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又明显受到藏族服饰影响。由于与宗教密切相关所表现剧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迹和高僧圣徒传记为多,所以宗教色彩浓厚。
如《白玛文巴》中伊斯兰教国王目见迪杰布穿回族服;《苏吉尼玛》中汉民船夫穿清代汉族服。在蓝面具正戏人物所穿用的民族服中,大多数用前藏地方的地方性制定,而个别也有使用其他地方的地方性制定,如《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女仆斯莫朗果用后藏地方的地方性制定,《苏吉尼玛》的舞女亚玛更迪则用工布地方性的制定。
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与故事剧情无关,只是为了调剂丰富戲劇色彩。而开场中的几个角色特制衣服,也如此。这类戲衣具有富丽、绚烂、高雅的特点,对比色彩强烈。材质以绸缎氆氇等丝织品及毛纺织物为主,再讲究用真金银丝缎及花色锦缎作衣服面料或镶配料,还有部分绒绣平金夹线等手法制作一套传统戲裝费资数万并不新鲜。
製作戲曲裝扮,一般由民间領班頭人或寺院負責置辦,並於每年節慶期間借給民間團體使用後交還。在改革後,由村鎮與寺院共同集資置辦情況增加。而製作者通常請求當地著名裁缝師傅進行裁剪與刺繡,這些專業人士掌握了配角剪裁貼花刺繡等技藝,有些甚至成為專職之業。此外,由於改革後一些地区业余团体发展活跃,这些团体也开始设立专业设计师或兼职人员负责设计与管理這類傳統裝扮工作,使得这项文化艺术得到了新的生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