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什么节日风俗过年那些事儿
春节,客家人习惯称之为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衣冠南渡的客家人,重亲情、盼团圆,对过年更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置新衣、备年货、打米果、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亦乐乎。从当年的收冬到来年的开春,这段时间被称为农闲,大多数时间都在整各式各样的美食,并沉浸在轻松快乐的时光中。
每个地方都会开展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做出贡献。据《上犹县志》(稿本)描述:“上元前五六日,乡里为花灯之戏(营前盛行九龙抢珠,狮子滚球等戏),鼓乐喧阗,往来戚友家,戏毕设酒菜相劳十七八始罢”。今年春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人间活动,还举办了“文化惠民周”,热闹非凡.
过年的那一天,每户家庭都会贴上红红的一副春联,一副又一副透露出喜庆和热烈的情绪,这些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接新生活与企盼美好愿望。而且,或是亲自动手,或是请专业人才代劳,将一年来的收获和未来希望都写进这简短而充满意义的小小春联里.
县里的“迎新春送祝福”义务送春联活动也依旧火爆如昔,以此传递着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与祝福.
俗话说得好,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即使再远的地方的人也会急切地赶回家,与亲朋好友团聚,在父母精心准备的大餐旁享受温馨时光。这背后隐含的是一个深层次的情感诉求——即便身处遥远之地,只要能在这个时候回到家的感觉,那就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除夕夜,当窗外炸弹般响起爆竹声响,而我们则围坐在桌旁品尝着繁复而美味的佳肴,一大家人的笑声和欢声让这一刻变得无比珍贵。这也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拥有这样的家庭温暖。
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长辈们发放压岁钱,从魏晋时期就有这种习俗,因为它象征着驱邪免灾,让孩子们能够平安健康成长.
过去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如守岁、出行以及送穷等等。在元旦清晨 家长率领子女前往祖先牌位前跪拜并向四方三揖敬礼,“出行”,然后回来互相庆贺饮宴至深夜。而正月初二开始扫除垃圾直至初三将其送出去焚香烛楮币以示“送穷”。
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是走访亲朋好友,每一次拜访都是相互邀请,最终延续到了正月十五后的元宵节之后。这整个过程既是一种玩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融入一种亲情,一种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对彼此之间和谐与宁静的心愿.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忙碌或是在休闲,无论是在吃喝还是在玩耍,在客家族群中,“过”的确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事物,它体现了一种对生命价值观念深刻理解及强烈渴望,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状态所持有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