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古建筑勤睦楼守护客家文化的时光之冠
客家文化,源自于悠久的农耕传统。这些生活在边陲山区的客家人,其生计主要依靠土地和耕作。他们将耕地分为水田与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两种,仅适合种植甘薯、芋头、花生等耐旱作物。田与坝畬之别,可简述为:水田宜种稻谷,而坝多位于河边缺乏灌溉水源,其土质较潮湿,是沙坝;而畬则是指那些坡上无水可供灌溉的带状旱地。
几百年来,这些土地不懈演绎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感慨。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水田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因为有了这份土地,就能种植稻米,以此换取粥食,与吃杂粮相比更有保障,更是令待嫁女儿羡慕不已,因此便流传下“五石种田”的民间佳话。一位姑娘听闻男方有“五石种田”,即一块足够让两人共同劳作的小片土地,便愉快同意结婚。但事实上,那个小片土地竟然被巨大的五块大石头所占据,使得耕作变得极其困难。而关于“朝朝鸡粥夜夜炆饭”则是一个黑色幽默,即每天早晨鸡叫时起床吃完粥后开始劳动,晚上蚊子出没时才享用晚餐。这段故事透露出了当时女子对艰辛生活的一丝不满。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以开垦坝塘为主,他们主要生产的是杂粮作为日常饮食。如同广东某些地区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大 坞等,这里主要生产番薯、芋头和番豆。
至于山上的畬地,因其环境恶劣,被视为最苦最难的地带。登上山坡空手行走本身就充满挑战,更何况要进行农业劳动,“爬高到天涯去摘星星”,这种形容词汇反映了客家人的苦乐参半的心态,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岩壁陡峭处努力耕作,用生命力维持着家族的繁衍。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从未想过迁徙,只希望通过改变改善现状,一代又一代继承着勤勉读书的传统,从荒凉中孵化出智慧,从而证明了客家的坚韧精神。
这个农耕文化,不断影响着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的客家子孙们。勤睦楼中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是展示了一代一代客家的勤勚节俭,以及邻里团结睦族的情谊,也正是客家文化不可磨灭的一面镜子。
在勤睦楼内展览各式各样的古老农具,让游人能够亲身体验那份历史沉淀下的丰富文化魅力。这座建筑,不仅保留着过去岁月里的风貌,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它成为了连接现代与古老之间桥梁,同时也是探索更多关于自己民族根基的一个窗口,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那片由汗水浇灌而成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