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陆西星东派内丹学如同道家名言警句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色彩和修炼理念
道家名言警句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同明代陆西星所创的东派内丹学,它以独特的哲学色彩和修炼理念,展现了其在道教内丹学中的特色。陆西星(1520—1601),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是扬州兴化人。他博学能文,以九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为由,弃儒从道,并周游各地。在中感应吕洞宾降临北海草堂,授以丹法要决后,他隐居于栖霞山著述。主要著作有《南华副墨》、《方壶外史》、《三藏真诠》等,其中《方壶外史》系丛书,收入多种内丹著作。
尽管陆西星宣扬内丹修仙,但他本人未曾出家受戒,不受全真教规约束。他生前并未创立宗派,但其内丹学说自成一家,有超出宋元时期南北二宗之处,因此后人称之为东派。此外,还有清代李西月所创的称为西派。陆西星虽然自称其内丹学出自吕洞宾,但实际上承袭了宋代金丹派南宗。在内丹方面,他主张性命双修,从筑基炼己、摄心修性入手,其代表作《金丹就正篇》明确指出了阴阳双修是达到金身成就的关键。
他的理论基础是模拟男女阴阳交合,即“人元大丹”。生子与炼仙子的程序虽不同,但都需采取分藏于男女身中的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为药物,使之交合为一。这一点体现了自然界的一般原则,即人类禀天地元气,而父精母血相结合而生,这是不可移易的事实。
陆西星认为男子炼仙必须从“他家”身上采取先天真气作为外药,因为“坎中之阳”只藏于“彼体”。他在《玄肤论》总结阴阳双修原理说:“须知彼我之气,同一太极之所分,其中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独修者。” 实际上,这种阴阳双修就是早期黄老家的房中术与道教炼仙理论结合的产物。
在社会风气影响下,如明末小说《金瓶梅》的描述,也反映了这种思想。而且,在他的书中也提到择鼎、调鼎等法门,这些显然受古代房中术影响。但尽管如此,与专讲御女采战的泥水仙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