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建筑中的勤睦楼客家文化的守护者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农耕传承。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土地为生,耕作为主。他们将土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前者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子、花生等;而后者则是指位于山上坡上的无水带状旱地,无疑,这一划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与适应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田和坝畬见证了几百年来客家人的辛勤劳动与坚韧不拔。在解放前时期,拥有自己的水田是极其难得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种植粮食,不再仅仅依靠杂粮。因此,“五石种田”的故事便成为了婚姻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而实际上,这只是一块不足半亩的小小园地中有五块大石头,那些“鸡粥”、“炆饭”的美好愿望最终化作泡影。
那些生活在河边的人们,则以种植番薯、芋子、番豆等作物为主,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特征。而那些位于山坡上的畬地区,其生产条件更是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客家人展现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一面,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智慧开辟出一片片绿色的天地。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也使得勤睦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门联中的“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是对这一文化精神最好的诠释。每一步脚印,每一次播種,都凝聚着千年的记忆,每一次收获,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在勤睦楼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古老的手工具,可以感受到那份过去时代人们留下的遗迹,也可以体验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