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经典 > 无为还是无不为我们都是正在说梦的痴人用此生去完成修行的愿六耳猕猴在物品间寻道道教文化天然道观

无为还是无不为我们都是正在说梦的痴人用此生去完成修行的愿六耳猕猴在物品间寻道道教文化天然道观

在探讨道教思想时,人们往往以“无为”和“清静”为修行的核心。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无为”意味着让万物自然发展,不强求,这正是道教所倡导的“清静”的本质。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对古人的言辞有时会产生误解。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道教主张无为,那么这种人生观不就显得过于消极吗?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追求无为的思想岂不是与现实格格不入?

实际上,当我们细读《道德经》中的相关章节,我们会发现每当提到“无为”,都会伴随着关键词如“为、教、化”。这些词汇表明,无为仅仅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信仰实现教化,使民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达到和谐、有序和安乐的社会状态。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道教以个人修身作为基础,但最终目标是在信奉者身上提升全民道德水准。这里的“无为”,可以被视作人间的大有為。

更令人迷惑的是,有与无之间相互生成与转化,这恰恰体现了道教基于阴阳思想而立之根本特征。

除了玄学层面的意义,更具现实意义的是,道教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隐世修行的人生理想印象深刻,却忽略了或者完全不知道宗里也蕴含着入世因素。

知名学者李养正先生曾撰文《漫谈道教特征》,指出:“ 道教所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两重性的。”这双重性体现在从隐中显到显而不舍隐的一贯性上。他将此分成现实层面上的公平世界建立,以及理想上的去奢减欲,不争斗争,而后由此显示出极大的隐世特性。而这个隐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如果人们行为举止从未逾越,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隐藏之地,又何必非要寻找仙源呢?

总结来说,尽管修行需要落脚于生活,但也包括对仙境神仙等宗旨重要的一环,即成为神仙,是数千年来人士追求的心愿。这并不代表放弃红尘凡夫俗子,而是逐步向真性的回归。合乎天地自然,便是不需度人的存在。但由于人类受声色犬马影响难以自拔,所以才有度人的需求——把外物心灵收回来,从显归于隐,即修行过程。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德经经典100句 主题我来告诉你...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老子通过一系列的哲理和寓言来阐述如何达到人生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老子认为,人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 葫芦娃禁用网站...
为什么需要禁用黄台网站入口的葫芦娃?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性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挑战。一些不适宜青少...
道家经典之作 俺也去Qvod...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休闲娱乐,网络资源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电影爱好者中,不乏有人会寻找那些...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 唐代边塞诗人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边塞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