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融入中国正规灵符网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与物品创新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当前,提倡低碳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既需要依赖科技进步,以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需要大力建设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使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道教历来倡导节俭、朴素的生活。看看道教有关节俭的论述,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他有三件最宝贵的事物,其中第二件就是节俭。他认为,“俭故能广”,人们坚持节俭,生活就会越来越宽裕;执政者坚持节俭,国家就会越来越富足。如果“舍其俭且广”,也就是不能节俭而一心想扩大事业,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各种奢侈浪费现象大多是人们追求享受、放纵造成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结合养生学原理,以个体生命为价值标准,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这一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
安于朴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情怀。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他又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得无厌的人,必然招致祸殃)。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恬愉淡泊,是养性之本”。全真祖师们更要求修炼者过一种禁欲主义生活,把物质生活需求抑制到最低水平。
从环保角度看,不正是一些人的贪婪和消费无度,就破坏了自然?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应该以占有物质为衡量身份,而应该追求精神境界和对自然界敬畏之心。这就意味着摒弃自私和物欲,用慈悲为怀去维护整个宇宙共同体,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高峰,并促进地球上的万物共同繁荣。
汉代道教组织曾在四川等地设立“义舍”,供行路人免费取用,这不仅展现了当时民间善良,也反映了一种谦虚守己、不居功高的心态。而《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样的思想,对现代推广绿色消费也有启示意义。
最后,《太平经》所说的“富裕,就是什么都不缺”的哲学思想,让我们深刻反思:如果失去了其他生物,只剩下人类,还能称作丰富呢?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现在拥有的,以及未来可以得到的一切,从而更加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存在的地球。